语文寒假作业参考答案
7. 【对文中概念的理解】
不同点:①套话是用来概括异国形象的词语,流变是对异国形象曲解、夸饰和想象的前后变化;(2分)②套话是某个民族长时间反复使用的词语,具有相对稳定性;流变在不同时代呈现不同形象,出现较大的变化。(2分)
8.【对文中观点的理解与运用】
流变反映的是异国异族形象被曲解、夸饰和想象的变化。(2分)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和中国人在西方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形象。以前中国被夸饰或想象成花园的王国,中国人被想象成富裕、优雅的人。(1分)而后来的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把中国想象和描绘成肮脏、贫穷的国家,把中国人描绘成猥琐和丑陋不堪的人。(1分)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被曲解、夸饰和想象,先后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这就是流变。
2月9日
7. 【对文中概念的理解】
不同点:①套话是用来概括异国形象的词语,流变是对异国形象曲解、夸饰和想象的前后变化;(2分)②套话是某个民族长时间反复使用的词语,具有相对稳定性;流变在不同时代呈现不同形象,出现较大的变化。(2分)
8. 【对文中观点的理解与运用】
流变反映的是异国异族形象被曲解、夸饰和想象的变化。(2分)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和中国人在西方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形象。以前中国被夸饰或想象成花园的王国,中国人被想象成富裕、优雅的人。(1分)而后来的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把中国想象和描绘成肮脏、贫穷的国家,把中国人描绘成猥琐和丑陋不堪的人。(1分)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被曲解、夸饰和想象,先后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这就是流变。
2月9日
题号 考
点 分值 答案 说 明
1 文言实词 3 C 善:喜爱
2 文言虚词 3 B ①与:介词,同、和;②而:连词,表承接关系,就;③因:连词,于是、就 ;④乃:连词,于是,就
3 文言断句 3 B 大臣贤者未起用,小臣言事谪者未复。灾异之警,偶泄云南,欲以远方外吏当之,此何理也?
4 理解文意 3 C A.罢免的是云南地方官吏;B.“全活无算”意思是保全活下来的人无法计算;D.不是因为量刑过重,而是席书从中作梗起了作用。
5.(1)【文言翻译】①席书担任大臣,应当提出远大的谋略,一起渡过现在的难关,怎么能拿中等才能来推托呢?(抒:表达、提出、献出;济:渡过、挽救;诿:推托、推诿;各1分。大意1分。“为”可译为是、作为、担任;“济时艰”也可译为挽救艰难的时局。)
②后来席书生病不能处理事务,举荐罗钦顺接替自己。(视事:到职办公、处理事务、履行职责等;自代:接替或代替自己,宾语前置;各1分。大意1分。)
(2)【信息筛选】①反对在云南发生日食、地震之后只处理地方官员,主张在朝廷内部兴利除弊。②宁王宸濠造反时,他紧急召募了二万士兵前往讨伐。③上书揭发李镇、张旸假借进贡和御用食盐的名义搜括钱财。④反对世宗迁就叛乱士兵任命硃振做总兵官,并与内阁大臣发生冲突。⑤不喜欢当时的阁员,极力推荐杨一清、王守仁入阁。(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
参考译文:
席书,字文同,四川遂宁人。弘治三年(1490)考取进士。进入朝中担任工部主事,后来调到户部,晋升为员外郎。
十六年,云南发生日食、地震,朝廷命令侍郎樊莹前往视察,经奏准罢免了三百多名监司以下的官吏。席书上书说:“灾异的来由和朝廷有关联,和云南自己没有关系,就如同人的元气在体内受到损害,然后四肢才长出疮疤一样。朝廷就是元气,云南就是四肢。怎么能撇开生成毒气的根源不管而专门去医治四肢上的小毛病呢?现在内府所要求的供应量比往年大了几倍,吃闲饭的冗官有几千人,织造的事情频繁地烦扰百姓,各种赏赐超越了应有的限量;皇亲吞并百姓的田地,宦官又不停地派出为官;贤能的大臣闲住在家不加委任,因谏诤被贬的下级官员也未予复职。灾异给我们的警告偶然在云南出现,想拿远方的地方官吏来抵罪,这是什么道理呢?现在樊莹担任巡察,没能力弹劾外戚和大臣,却去考核、罢免云南的地方官吏,真是舍本治末。我请求陛下把我所说的这些弊端全部予以革除!其他有什么大的弊端应当革除的,或是有什么大事应该举办的,命令各有关部门列举上奏,该举办的举办,该革除的革除。”当时孝宗没有采用他的主张。
武宗时,席书先后担任过河南佥事、贵州提学副使。当时王守仁被贬任龙场驿丞,席书选取州县子弟,请守仁教育他们,由此这个地方的年青人才懂得学习学问。经几次升迁,他又做了福建左布政使。宁王宸濠造反时,他紧急召募了二万士兵前往讨伐。到江西时反贼已被平定,他于是返回去了。不久,凭右副都御史的名义前往巡察安抚湖广。宦官李镇、张旸假借进贡和御用食盐的名义搜括了十余万钱财,席书上书揭发了他们。嘉靖元年(1522),他改任南京兵部右侍郎。那年长江南北大闹饥荒,他奉命到江北赈济灾民,命令各州县每十里设一个难民篷,煮稀粥供应难民,使无数人得以生存。
大同发生兵变,杀死了巡抚张文锦,毁坏了总兵官江桓的大印,从监狱中放出原先的将领硃振,让他代替江桓。世宗(迁就叛乱士兵)就此任命硃振做总兵官,指示礼部铸造新印。席书坚持反对意见,请求讨伐他,与内阁(大臣)发生冲突。当时掌管朝政的阁员是费宏、石王缶、贾泳,席书心里不喜欢他们,于是极力推荐杨一清、王守仁入阁,并且说:“现在朝中的大臣都才能平平,不能和陛下共商国家大事。平定天下祸乱,挽救时局,非用王守仁不可。”世宗说:“席书作为大臣,应当提出远大的谋略和我一起渡过现在的难关,怎么能以才能一般来推托自己的责任呢?”王守仁始终没能得到重用。
席书因为讨论“大礼”一事受到世宗信任,成为依赖的亲近的大臣,即使几个内阁大臣也没法和他攀比,后来席书得病后不能处理公事,举荐罗钦顺接替自己。多次上书请求退休,世宗总是安慰、挽留他,不准他退休。后来病重,更加坚决要求退休,世宗传令给他加官武英殿大学士,在京城赏他一处住宅,并且和(生病前)在任时一样支取官俸。席书刚刚接到这个命令就死掉了。朝廷追赠他为太傅,谥号文襄。
席书遇事敢作敢为,但性情很偏激执拗。早先,长沙人李鉴做了偷盗之事,知府宋卿判他死刑。席书当时正巡察安抚湖广,揭发了宋卿贪赃受贿的事,于是上书弹劾宋卿有意把李鉴定为死罪。世宗派大臣下去考查,并不像席书所说的那样。当时席书已经进京并受到世宗宠信,于是就命令把李鉴逮来京城再次审讯。席书这时上书说:“我因为讨论‘大礼’一事触犯了大家的怒火,所以刑官们都偏向宋卿,把李鉴的罪加重惩办,请陛下传令要法司审问后给他昭雪。”等法司审讯后报上情况,和当初并无不同,世宗很不同意席书的意见,但还是把李鉴特别减免死刑,发配充军了事。其他如包庇陈洸,排挤费宏等,席书都无所顾忌地按自己的意志做事,受到当时舆论的指责。
二.(1)【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参考答案一:“湿”字有韵味。(1分)湿,意为打湿、湿润。诗人想象丰富,用词新颖,(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和风伴随细雨的景象。(1分)
参考答案二:“湿”字有韵味。(1分)湿,意为打湿、湿润。风本来是看不见的,诗中描绘细雨打湿斜风,将无形的清风化为有形(1分),写出了雨随风飘的旖旎之态(1分)。
(指出“湿”字1分,结合诗句分析作用或特色1分,分析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酌情给分。)
(2)【分析诗歌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一:前三联描写自己隐居的环境,草屋前后菜畦环绕,竹径通幽,举目远眺,云霭遮住落日,细雨伴着微风,碧绿的艾草与火红的山茄交相辉映。表达了诗人对村居(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尾联遥想当年,南浦遥远,江枫难辨,浓重的家国之思涌突然上心头,兼有平生志愿无法实现的惆怅之情。(2分)
参考答案二:先描写自己隐居的环境,草屋前后菜园环绕,柴门后是一条两旁种着竹子的小路。举目远眺,云霭遮住落日,细雨伴随着微风。艾草茂盛,山茄盛开。表达了诗人对村居(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接着运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在美好闲适的环境中,往事难以忘怀,遥想当年离别时的南浦已相隔遥远,记忆中的楚江枫叶已无从辨识,抒发了作者虽然隐居江村,但是心系国事,平生志愿无法实现的惆怅之情。(2分)
(“南浦”是水边送别之所,“楚江”是长江,都是当年去隐居时的离别之地。要结合注解①来理解思想感情。)
2月10日
1. 【压缩语段】
(1)中国首个机器人教师现身(福建或长乐)。
(中国首个、机器人教师、现身各1分。地点可有可无。超出字数、出现错别字或语法错误整体扣1分。)
(2) ①辅导学生学习。②巡视监考。③协助家长监护孩子。
(答对一点给得1分,超出字数、出现错别字或语法错误整体扣1分。)
2. 【表达准确、连贯、得体】
评分标准:①短信格式正确,1分;②表达内容完整并照应材料:理解妈妈的关心;表达
拒绝的态度;表达拒绝的理由;希望妈妈放心。4分。③语言得体,1分。④超出字数、有错别字或语法错误,整体扣1分。示例:
亲爱的妈妈:
您好!
我知道您十分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我非常感谢您。我已17岁了,有了自己的独立空间,有了自己的朋友和秘密。有些事我只能和朋友分享,朋友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心里话让大人知道。所以我不能让您加入我的朋友圈。请您理解我,也请您放心,我在学校能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认真地学习,交友也会慎重。您也要照顾好自己。
祝妈妈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爱你的小莉
2月11日
1.(4分)
此处细节描写暗示灵上人已经凭借伤者的断指(1分)认出对方就是自己的仇人。(1分)从上下文来看,这是文中重要的伏笔,为后面灵上人果断救人和智擒恶贼埋下伏笔,(1分)有助于表现文章主题。(1分)
2.(5分)
灵上人是善恶分明又果敢睿智的人。①他凭借断指这个小细节认出了仇人,却隐忍不发,直到官差赶来抓捕时才道出全部真相,是其睿智的体现;②他虽认出仇人却果断做出救人的决定,并亲自上山采药,可见他的果敢;③他为医治仇人的伤病甚至不惜自己冒险,可见他尊重生命,善良慈悲;④他不动声色,暗中布局,智擒恶贼,充分体现了他惩恶的坚决,而并非一味以慈悲纵容罪恶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四点5分。意思答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
3.(6分)
灵上人回答的第一个“行善”是针对弟子问“为什么救人”,是指做善事,救人性命,表达了尊重生命,善良慈悲的情怀。(2分)第二个“行善”是针对弟子问“为什么抓他”,王行独是土匪,害人无数,面对罪恶不能只以善应对,“惩恶”体现了灵上人对“行善”更深刻的理解,只有惩恶才能更好的扬善。(2分)小说后以灵上人的两个“行善”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表达了对“善”的深刻理解。(2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4.(4分)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1分)“圆的螺丝钉”比喻创新者、反叛者,(1分)“方的孔洞”比喻传统,(1分)“圆的螺丝钉打在方的孔洞里”的意思是创新者、反叛者们与传统的不一致,对传统的叛逆。(1分)
5.(5分)
①乔布斯具有追寻自由探索的个体精神和敢于冲破常规的叛逆性格;
②乔布斯能够专注于某一件事和意念之上,让他的种种创造性想法拥有一种巨大的强度和爆发力;
③乔布斯善于将它天才式的商业头脑和追求完美的艺术趣味与现代科技融合,创造巨大的财富;
④乔布斯性格中有着待人粗鲁和冷酷的一面,同时又具有促使他人改变的强大意志力。
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四点5分。意思答对即可。
6.(6分)
乔布斯一方面不为传统所囿,善于突破传统,而同时他又十分善于从人类已有经验与知识中获取发明创造的动力。(2分)具体而言,他崇拜人类历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并能从他们身上获取创新的精神动力;(2分)他还善于将他人已有的发明与自己的创造相融合,以取得大的成功,如他对瓦茨尼亚克的新发明充分利用,才有了影响全球的苹果电脑。(2分)
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2月13日
1. D.(A.qī/ qì,huò,liàng ;B.fǔ,chuò,jiàn/ jiān;C.bài/ bì,
qiān/ jiān,jiáo ; D.hòng/ gàng,zhé/ zhè,hè/ hé)
2. C.(A.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B.攀谈:拉扯闲谈。C.首当其冲:首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D.意在言外:言词的真正用意是暗含着的,没有明白说出)
3. D.( A.不合逻辑。关联词“只要……就”使用不当,应为“如果……就”;B.分类不当。“国文化界、出版界、网络、书店、媒体”,分类标准不统
一; C.成分赘余。“与去年同期相比”和“同比”语意重复。)
4. B.(先说电视,后说人。①是论述中的插入语)
5. 高风险、高成本的农业规模经营缺乏保障。(6分)(“高风险”、“高成本”、“农业”、“规模经营”、“缺乏保障”、句子大意,各1分。如答“规模经营的农业生产十分脆弱”,给3分)
6. (1)我国夕阳产业投入严重不足,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需求。(2分)
(2)未来40年我国老年人口消费规模呈快速增长的趋势。(2分)
(3)①政府加大夕阳产业的投入,并鼓励社会力量投资;②采取多样化养老方式,减缓社会化养老的压力。(2分)
2月14日
1、【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结合字形推求字义,并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原句,看是否合乎语境。“渝”,在文中的含义应是“改变”“违背”,才和后面的“信也”语意一致。
2、【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答题时,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C项,两个“则”均为连词,表假设。A项,“于”,前者为介词,到;后者为介词,和,同。B项,“而”,前者为连词,表修饰;后者为连词,表承接。D项,“之”,前者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后者为助词,的。
3、【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即题干中“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①强调国君要了解百姓疾苦,以仁德为百姓分忧;③说国君要减轻刑罚,减少赋税;⑤是把齐国百姓看做国家的根本:这三者都是民本思想的直接体现。②说的是当前严刑重赋下百姓生活悲惨的事实,不是民本思想的体现。④是齐桓公命令百官制定法令,不能体现民本思想。⑥是以忠信礼义教化使百姓归附的治民措施。
4、【解析】选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意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意,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反复比较,找出“不正确的一项”。由“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句可知,管仲对于齐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并未明确反对。
5、(1)(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或“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制止百姓。”)(2)(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或“百姓的秩序就正常了”)。
(3)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或“根本的事情”)做起。
附【译文】
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必须知其疾苦,要厚施德惠,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制止百姓。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好。不要停止,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言说:舍掉性命而不肯违背,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桓公说:“好啊!”
桓公又问说:“我想修明政事以会诸侯于天下,可以做到吗?”管子回答说:“可以。”桓公说:“从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说:“从爱民做起。”桓公说:“爱民之道如何?”管子回答说:“公治理公族,家治理家族,使他们事业互相关联,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减少刑罚,薄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士,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
(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这些就是爱民之道。”桓公坐在位置上,管仲、隰朋进见。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桓公叹息说:“仲父,那些鸿雁时而南飞,时而北飞,时而去,时而来,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管仲和隰朋都没有回答。桓公说:“你们两位为什么都不回答?”管子回答说:“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我则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桓公说:“仲父何必这样?为什么不进直言,使我有个方向呢?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过河有船只一样。仲父不发一言教导我,我虽然有两只耳朵,又怎么听到治国之道,学得治国的法度呢?”管子回答说:“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做起。”桓公移动身体离开席位,拱手而发问说:“敢问什么是它的根本?”管子说:“齐国百姓,便是它的根本。百姓很怕饥饿,而当前收税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当前刑政严酷;百姓很怕劳顿,而国家举事竟没有时间限定。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愁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愁死罪;举事有时间限定,百姓就不怕劳顿了。”桓公说:“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听这些话,要举荐给先君才行。”第二天,全体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命令百官确立法令。对近处示以忠信,对远处示以礼义。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归附之势,竟好像流水一样。
1月15日
(1)分别写出了昨日春花烂漫、而今春天飞逝难以久留的情景[3 分。第一点 1 分,第二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2)示例:春天离去,词人与凄凉愁闷的情绪相约,在杨柳岸边等候春天的归来。这句话用"约"和"候"来表现惜春盼春的感情,化虚为实,情感表达形象生动。[ 4 分。句意 1 分,情感 2 分,效果 1 分。意思对即可。
二.12.【信息整合】(5 分)AE(B.文艺是不应实现、而且也不可能实现统一的。C.当自己成了已成势力之后,对于他人的自由发展,才应"采取宽容的态度",而非对"迫压势力"采取宽容态度。D.无韵诗只是放大了诗歌的范围,并没有"取代了有韵诗的地位"。)[ 5 分,答对一项给 2 分,两项给 5 分,多选不给分。
13.【观点分析】(3分)C(宽容是已成势力对新兴文艺而言的,传统的文言文,"既然不是新兴的更进一步的流派,当然不在宽容之列"。A.五四时期的无韵新诗是新兴的文艺,"当自己求自由发展时对于迫压的势力,不应取忍受的态度"。B.在五四时期,唐宋诗词属于传统文艺,"当然不在宽容之列"。D.当下的网络文学既然是新兴文艺,当然应该宽容对待。)
14.【思路把握】(4分)
①为了指出"宽容"与"忍受"的区别,②以免将"忍受"误作"宽容",③因为新兴文艺在遭到旧派迫压时若采取忍受而不反抗的态度,④将不利于新兴文艺的自由发展。[4分。区别 1 分,误作 1 分,若采取„„态度 1 分,不利于 1 分。意思对即可。
15.【要点归纳】(4分)(1)文艺以表现自我而呈现多样性,如果对表现自我不宽容而强迫统一,文艺就难以生存 和发展(或只有对表现自我采取宽容而不是强迫统一的态度,文艺才能生存和发展)。
(2)历代的文艺成就,在全体上只是一个过程,新兴流派则是全体上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对新兴流派采取宽容的态度,文艺才能不断进化。[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月16日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4分)
(1)母亲不逃避困难和不幸,乐观顽强的面对困难;
(2)面对苦难要坚强的活下去,表现母亲的坚强和责任感;这种庄严的,是为了消除儿子的担忧,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评分标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5分)
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一个艰难的时期”,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体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照应前文,引出下文,反衬母亲的坚强,答出一点2分,二点4分,三点5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3.(6分)
①从内容上,为了更好的全面的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如果不写父亲、爷爷,内容就显得单薄。②从主旨上看,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的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的活着,互为补充,文章有厚重感。③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④其他方面,可以使我体验和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不光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低标准,也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
评分标准:分析和举例并重,一点2分,二点4分,三点6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4. (4分)
(1)采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由闻到花香的嗅觉联想到看见泰勒时视觉,形象地表达了泰勒的一生给人带来的美好与愉悦的享受,抒发了作者对泰勒的怀念与崇敬。(2分)
(2)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事理作比。泰勒一生病痛缠身,但正是这样更凸显了她生命的非凡,让人感慨万分,好比风雨之中的花朵,让人倍生怜惜和敬佩之情。(2分)
5. (6分)
文章选取了三个方面的材料来抒写伊丽莎白•泰勒的传奇人生:①美貌、奋斗造就一代影坛巨星;②病魔、婚变压不弯好莱坞常青树;③爱心、友情画出非凡的人生句号。(每点2分,3点6分)
6.(5分)
划线部分高度赞扬了伊丽莎白•泰勒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事业,乐观豁达,充满爱心的性格和人格魅力,表达了对伊丽莎白•泰勒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2月21日
1.B(pào/páo、yán/yàn、lù/lòu;A项pàn/xìn、kànɡ、màn/wàn;
C项bài/bì、kuī、ǎo/niù;D项pī、ɡǎn/kàn、càn/chán)
2.A(原形容军中正忙于准备的状态。后来形容消息普遍流传,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原句是指公众的一种情绪,而非言论。B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C风稍一吹,草就摇晃。比喻有微小的变动。D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叫阵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3. D(A搭配不当,“发扬”和“内涵”不搭配,应改为“弘扬文化内涵”。B语序不当。“不仅……还……”表示递进关系,两个分句应调换位置。C句式杂糅。“出现数百只风筝”和“有数百只风筝在天空中飞舞”杂糅。)
4.B(本文段先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问题在作弄我们呢?”。②是作弄的表现。③进一步说明作弄的表现。然后用昆德拉的话总结这种作弄,⑤是对⑥的具体解说。④应该是对这个问题思考的结果,所以放在后。)
5. 示例:(1)战国爱国诗人屈原,枉遭放逐,仍心系楚国,不是写下了忧愁幽思、感天动地的《离骚》?
(2)唐代大诗人杜甫,身经乱世,仍关心天下寒士,不是写下了感叹时世、渴救众生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唐代大诗人李白,意兴豪放,一生傲视权贵,不是写下了想象瑰丽、渴望自由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4)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一片磁心,不指南方死不休,不是写下了气贯长虹、豪情万丈的《正气歌》?
(每句中事例符合观点1分;事迹表述1分;反问形式点出该人物独具特色的一部作品1分。)
6.国庆假期水上出行人员较多,请尽量错峰出行。不要乘坐“三无”船舶。遇到紧急情况拨打救援电话12395。(每个要点2分)
2月22日
1、【解析】选B。当:顺应,适应
2、【解析】选A。第一个“且”是连词,表假设关系,假如;第二个“且”是连词,表递进关系,况且。B.均为介词,在。C.均为语气助词,表停顿。D.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3、【解析】选C。①是通常的做法,非作者的观点。④是“娄坚”的观点。
4、【解析】选D。杜牧的意思是说自古为某人的作品作序的,都是后世把某人视为宗师而给他作的序。
5、(1)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
(2)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
(3)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
附【译文】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官在它们的开头作序,副主考官在它们的后面作序,这是他们的职责。所有的书也都是这样啊。假如建国之初,府州县的志这类书籍编完,一定会推崇乡里年长且有文才的人给这些书作序,否则就找在这个府州县里做官的人来作序。请求的人一定会顺应那个人,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在此地做官的人,他的文笔很好,他对这本书会有功劳,就不会谦让给乡里的先生了。乡里的先生,他的文笔很好,他对这本书会有功劳,那么做官的就不敢作序了。独断取义的人,就会自己为书作序而不推让给乡里的先生和为官者。凡是这种情况,就是所说的职责,所以他的序只有一篇,或者另有陈述,就算是后序,也有只记录年月而没有序的,现在却有两篇序,还有累积三四个序而不止的。有两篇序,不合规定,不顺应那个写序的人,不合自己的职责,世上的君子没有学问却喜欢多说话啊。
凡是书有新的阐释,作序是可以的,没有新的阐释,只记录编纂书的时间也可以,人担忧的就是喜欢给别人作序。
唐朝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说:“自古以来给某文章作序的,都是后世把那个作者当作老师而给他的书写的序。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我想给您还没完成的文章写序,本来就不可以啊。”读了这些话,当今喜欢给别人作序的人可以停止了。
娄坚在《重刻〈元氏长庆集〉序》中说:“序文,是叙述作文原因的宗旨,大概开始于子夏为《诗》写序。那以后刘向以校对书籍为职业,每编成一本书,就写一篇序,文辞特别优美,典雅不俗。左思的《三都赋》写成,自认为名气不很显扬,就向皇甫谥请求写一篇序文,从那时起写文章的人大都有托付别人来传扬自己名声的。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至于他的名声传扬已经很久了,但存留下来的刻本有的模糊不清而不能够辨读,有的修改再重新刻印,就再找人为文章作序,这应该叙述重刻的原因的意思就可以了。可是现在的叙述者,不是追论以往的贤才,而是胡乱地做些好坏的争辩,多说颂扬的话,这些我都认为不可取。”读到这些话,现在那些喜欢为古人的文集作序的人可以停止自己的做法了。
2月23日
一.[答案] (1)梅子,芭蕉,柳花。(各1分 )[ 解析] 本题考查了对“物象”这一概念的理解,不能错误地表述为“梅子的酸”“芭蕉的绿”“孩子捉柳花”等。
[答案] (2) 闲。(1分) 闲居的诗人,在初夏长长的午睡之后,内心无所牵绊,在绿荫环抱的庭院,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格外舒畅。(解释1分)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把诗人心中的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感情2分)
[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阅读诗歌可先从标题入手,再关注整首诗。从标题中的“闲居”和诗歌后一句的“闲看”可以看出“闲”字能表达出诗人的感情。赏析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而应放在诗中,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常见答题步骤是:①指出该字;②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在诗中再现画面;③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并指出其妙处。
二.12.(5分)A D (A项漏了“往往”,过于绝对。D项“远逊于……”错,原文是“略逊一筹”。)
13.(3分)A (引述苏轼的自述及怀素的传说的目的在于说明“刻意求工便会产生拘谨的心理,反不如随意挥洒来得顺手”。)
14.(4分)【参考答案】“有意”和“无意”两种创作方法的不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⑴ 前者求工,后者不求工; ⑵ 前者讲究法度,后者超越法度(或“超越了法度的束缚”或“超然于法度之外”或“意法交融”); ⑶ 前者重理性(或“追求情与理的统一”或“偏重情理”),后者重感性;⑷前者作品具有人工美,后者作品具有自然美。
【评分说明】⑴答案共四个要点,每点1分。⑵第4个要点在表述上应表达出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什么特点之意,不能机械摘抄原文语句,比如表述为“前者偏于人工之美”之类,这等于说“‘有意’的创作方法具有人工美”,明显是错误的。
15.(4分)【参考答案】 ⑴ 要有深厚的艺术造诣。书者要从“有意”入手,以“法”为本,熟练掌握、运用好法度,形成深厚的书法功力,先求工而后才能求不工。⑵ 要有良好的创作心理。书者要克服心理拘谨,摆脱法度的束缚,超然于法度之外,进入自由创作状态,做到意不在书,不设成心,心手相合,意法交融。
【评分说明】 ⑴ 答案共两个要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⑵ 考生只要能分别从“艺术造诣”和“创作心理”两个角度作答即可酌情给分。若仅在其中某一角度上作答者,不论分成几个要点,一般高给2分。 ⑶ 题目要求从“书者”的主观性角度作答,考生若答“书者要有对自然美的自觉追求”等可酌情给分,若答“要有轻松自如的创作环境或创作气氛”之类不能得分。)
2月24日
1、【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的能力。方,比拟,相当。该类题好用代入法试一试。只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浅层翻译,就能够通过意译发现把“方”翻译成“仿效”不够通畅,且有对人物主次不分之嫌。
2、【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的能力。B项均表承接,于是。A.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作名词性短语/与介词构成所字结构,表原因; C.表并列/表修饰;D.在/到。
3、【解析】选D。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类题目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不少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D项,原文不是“贬谪”,而是“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是升官。
4、【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理解的能力。先根据“故”(句首语气词)、“者” 、“曰”及一些人物名词初步断开。原文断句为: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做这类题目注意在看懂全文的基础上,注意句首句末语气词、其他虚词、人物名词、句式结构的对仗等;可先根据标志词初步划分,然后细读,落脚在文意的把握上。
答案: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5、(1)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
(2)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
附【译文】
张文瓘字稚圭,是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年,搬家到魏州的昌乐。(张文瓘)幼时父亲就去世,他侍奉母亲、兄长,以孝敬母亲、友爱兄长闻名。贞观初年,(他)考取明经博士,补任并州参军。当时李是长史,(李)曾经感叹说:“稚圭,(是)当今的管仲、萧何,我比不上他。”李升迁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都为李饯行,李用佩刀、玉带赠给属僚二人,但是没有东西赠送给文瓘。文瓘把心中的疑问向李请教,李说:“您不要有什么猜疑。像属僚中的某人,做事犹豫缺少决断,所以我把佩刀赠给他,想使他遇事能果断;属僚中的某人行为放纵缺少检点,所以我把玉带赠给他,使他遵守约束。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 李就极力推重引荐张文瓘。(张文瓘)又升迁为水部员外郎。当时张文瓘的兄长张文琮是户部侍郎,按照当时的为官制度,兄弟不能同时在朝廷为官,张文瓘调出京都任云阳令。多次授官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升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于是跟李同任宰相。不久知左史事。
当时唐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殿,又征讨四方少数民族,京师圈养马万匹,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逐渐空虚。张文瓘上谏言说:“称王的人抚养百姓,安逸就富足而且安康,辛劳就有怨言以致反叛。秦、汉时期广泛征讨四方的少数民族,建造宫室,秦朝到了二世就土崩瓦解,汉武帝末年百姓人口减半。所以要在国家没有*时提前控制处理,在朝廷没有危险时预先保护国家。人没有固定的心愿,(而)对仁有固定的希望。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高宗皇帝认为张文瓘的谏言很正确,(因而)赐给(张文瓘)缯锦百段,因为(张文瓘的谏言)裁减了几千匹马厩里养的马。(张文瓘)改任黄门侍郎,兼任太子右庶子,又兼任大理卿。不到十天,断疑案四百件,被判罪的人没有怨言。(张文瓘)曾经患小病,囚犯互相吃斋祈祷,希望(张文瓘病好)马上处理政事。当时因为(张文瓘)执法公平仁恕,人们把他比作唐初曾任大理寺少卿的大臣戴胄。后来(张文瓘)官拜侍中,兼任太子宾客。许多囚犯听到张文瓘升官调离大理寺,(人人)都落泪,张文瓘深得人心像这样。(张文瓘)性格严正,不曾有笑容。朝廷各部门的奏议,他都用心纠举驳正,所以皇帝把事情委派给他。有时奏议移交时间很紧,其他宰相上奏事宜,皇帝一定要问:“与文瓘讨论过了没有?”如果没有议过的,皇帝就说:“到(张文瓘)那里和他一起共同筹划这件事。”有时(奏事人)说:“已经(和张文瓘)议过。”皇帝就说上奏的事都准奏了。
三.(1)(3分)触景生情。(1分)作者看到竹篱茅舍的临水人家,岸边迎风轻扬的酒旗,远处错错落落的烟村,宁静安详,眼前这如画的烟村,成为思乡的触媒,(1分)于是在惊喜凝望之际,一缕乡思又从心底萌生。(1分)
(2)(4分)下片主要运用了以虚衬实的手法。(1分)词人设想今晚留宿之所,应当是在孤独寂寞的旅馆,面对一勾残月,听到的只是凄凉的归雁鸣声,展转反侧彻夜难眠;(1分)抒写了词人无尽的羁旅之苦,思乡之痛。(2分)(如答融情于景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