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高考>导航 > 模拟试题 >上海 >嘉定

2015年上海嘉定区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模)

2015-01-20 14:24:00 来源:无忧考网
上海市嘉定区2015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一模)
语文试题
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欧洲文学传统中故事的消失
①何为“故事”?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中这样认为:“口口相传的经验是所有讲故事者都从中汲取灵思的泉。”在当今这个充斥着小道消息的时代,我们似乎最不缺少的是“故事”。一桩事情发生了,其“故事性”的强弱与否,取决于它所产生的“未曾料到”对我们的生活经验到底产生了多大的*。我们都认为这是“故事”,而根据本雅明的理论,这恰恰不是故事。
②故事的要义不在于讲述“未曾料到”的事情对我们生活经验的*,而在于传达了“口口相传的经验”。□□□□□□故事讲述的关键,在于把握到人们生活中经验的共通状态,并将这种共通经验由幽深处呈现出。真正的故事乃是人们生活经验的公器。
③在西方文学传统中,《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化中故事讲述的真正开端,也是故事讲述的高峰时刻。《荷马史诗》中的主角是英雄人物,然而,“神”的在场使所有的“英雄”顿然呈现出其凡人的特征,阿迦门农虽贵为众王也难抑自己的贪欲,而奥德赛,这个古希腊最聪明的人,也在归家的途中一次次迷失。在以“神”为背景的叙述中,“英雄”呈现出了凡人人生的整体内涵,有生必有死,是高贵也是卑贱的,是自信也是失落的,完全相反的人生品格在一人身上聚首,勾勒出凡人人生的整体形象。
④《荷马史诗》之后,故事讲述的传统绵延不断,《圣经》文学、骑士文学、中世纪民间文学以至到文艺复兴文学传统的初中期,因为这些文学传统都给予了“神”的超验性以确然的存在位置,所以在“神”的朗照之下,人的整体性品格一直是明朗的,而由对人生整体性的共同领悟则构成了故事圆舞的核心。
⑤圆舞蹁跹,故事不断,直到16世纪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的出现,故事讲述由此走向衰微。在中世纪骑士文学传统中。骑士的使命是维护圣教,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最后总是要在因他找寻而呈现出的“神迹”面前观证、赞唱自己一生的。在《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以骑士之名出发,找寻到的却与“神迹”无关,他策马引仆向前冲,却不知道要走向何处。在西方文学传统中,《堂吉诃德》首次出色的描绘了人生旅程因“神”的缺席而产生的失栖与碎片感。这种碎片化的人生体验,与人生的整体体验相对,包含着深刻的虚无主义,并由此产生了对人与人之间经验共通性的彻底否认。
⑥《堂吉诃德》之后,故事传统继续衰落,到19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而达到高潮。西欧现实主义文学标榜眼见为实,摈弃一切超验。在西欧,1789年法国*之后,拿破仑的成功造就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拿破仑之神”,巴尔扎克《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以及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玛”,其实都是“拿破仑之神”的信徒。然而,“拿破仑之神”引导他们走上了向现实和他人掠夺的骑士之旅,却没有提供一个使之回顾、唱赞自己一生的完整化契机。“拿破仑之神”在文学传统中的出现,是从《荷马史诗》以,西方文学传统延续数千年的有“神”叙事的最后闪光,自此之后,进入尼采所预言的“上帝死了”的时代。“上帝死了”,现实之人失去了发现自我完整性的光照,经验消失,故事渐远。
⑦卡夫卡则向我们首次展现了故事写作的不可能。卡夫卡在西方文学是谜一样的人物,他的不可思议之处在于,在众人讴歌“拿破仑之神”的合唱中,他对于自我与现实世界的虚无性却早早领悟,并将人生彻头彻尾的失败作为自己的宿命坦然接受。卡夫卡对人生虚无的强调,其实是对在资产阶级时代现实个体将再次获得“神”性朗照的坚决否认;在他看,在绝对没有“神”性降临的时代,写作对人生整体经验的传达已不可能,能做的就是对个体碎片化与孤独本质的展示。
⑧在欧洲文学传统中,从卡夫卡开始,文学开始了无“神”写作。作品不再是展示人在“神”性光照面前的完整性人生体验,而是要揭示人在“上帝已死”时代的碎片化生存现状,这正构成了一战之后欧洲文学的主流传统。在今天,随着世俗价值的全球扩散,故事的消失早已不是欧洲文学独有的现象。然而,故事虽日渐消失,在日益支离的当代,人们对自身完整性的体验和统观却变得日益迫切,在没有故事的时代,我们的文学能否于此补阙?
1、第二段加点词“公器”在文中指的是 。(2分)
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填入第二段方框处,语义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整体性体验”的实质是一种界限体验,比如新生与死亡、繁荣与衰落、强大与软弱等。
② 以其至深往往使人无从明确查知。
③ 所谓“经验”,并非人们从现实经历中获得的认知碎片,而是人们在层层叠叠的认知碎片中沉淀下的生活整体性体验。
④ 然而也正因其至深而成为人与人之间普遍的共同经验。
⑤ 这种整体性体验发生于人们的日常认知而又埋藏于日常认知。
⑥ 因此才具“口口相传”的共通性。
A、①⑤②④③⑥ B、③①⑤②④⑥ C、③⑤②④⑥① D、①②④⑥⑤③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欧洲文学传统中故事消失的原因是神的缺席
B、卡夫卡认为写作不可能传达人生整体性经验
C、西欧现实主义文学否认了人生经验的共通性
D、整体性体验因埋藏生活深处而无法明确认知
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3分)
欧洲文学传统中
故事讲述的发展阶段 标志性作品 特征
高峰阶段 ② 勾勒了人的整体性品格
① 《堂吉诃德》 描绘了人的碎片化体验
渐远阶段 “拿破仑之神” ③
5、概括第⑥段的主要内容。(2分)

6、联系《变形记》,探究卡夫卡是如何揭示人的碎片化生存现状的?(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9分)
山 • 注视
(法)勒•克莱齐奥
①我想谈谈实在的美,谈谈人的眼睛,例如山,例如光。
  ②阳光下,它很大,它的石壁,它的褶皱,它的沟壑,它的覆盖着易碎的泥土的缓坡,它的雪崩似的滚滚尘埃。它岿然不动,独立于高空之中。它身上一切都是那么坚硬,那么真实。人们可以在它身上取一小块石头,带往很远的地方,或者扔进大海。人们可以在鼓荡的风中几天几夜地烧它,把它变成火山。人们可以在它的缝隙里放入炸药,按下起爆装置。然而爆炸之后,山依然如故。
③山是持久的,强大的,它的基石扎根在大地深处,随着人的远离,它始终赫然立于地平线上,继而变得越越大,越越模糊。消失的是枯草、树、一座座房屋、道路、水泥场,剩下的只是轻淡的线,宛若空中膨胀的云,灰色和淡紫色的隆凸,胀满了空间。每天,每个早晨,都在同一个地方。它就是它,自由而强大,风从它身上吹过,侵蚀它的峭壁,沿着山谷,自北而南。
④没有什么比这孤独的山更持久,更真实。任何庙宇,任何建筑,任何人的居所。它们很想跟它一样,充当登天的板凳,向着隐藏的神祗们举起盛满祭品的托盘。
⑤然而山就是一位女神,人们注视不断地被引向它。
  ⑥注视就是光,有生命的光,跳跃着奔向白色的山岩,热力深入岩石,令其微微地颤动。在不动的山的坡上,小树和松柏是灼热的,让空气中充满它们的气味,而寒冷的风从它们周围滑过。每天它们都在那儿,用它们的根抓住风化的泥土。云在谷底积聚,然后很快,随风而降,然后散开,化水为雨,灌林和大树的叶子分开了,人们听见山里发出一阵阵古怪的喘息声。
  ⑦光不断地从虚空的深处向山移动。重要的不是声音,重要的是人面对孤独的大山时,他所看见的,他所等待的。人们一无所知,一无所愿,不等待启示,也不等待变化。人在目光的一端,女神——山在另一端,它们不再孤独了,它们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领域,可以让美通过。
⑧遥远的美,人不能触摸。如夜空中的星辰,天上云层的堡垒的轨迹,或晨曦。然而它就该是这样,不可触及,比人看见的空间还要大,于是注视和它一样,不再是脚、翼和轮子所能及的了:那边,直到那边,它到达路的尽头,越过了有限世界的门槛,进入不可逾越的区域。它像一个国家那样大,广阔得要几年工夫才能到它的顶。它像一个行星那样大,从大地的深处直达天的处。它是那样地大,不可能有空虚、恐惧和死亡。
⑨在一座孤独的山中有很大的力量。有许多的时间,许多的空间,许多的实在的规律。在它的石头中有许多的思想。在它的坡上,灌木和松柏就像白色灰尘中的许多黑色的符号。它们像是汗毛,头发,眼眉。几只鸟叫着,在悬崖上空慢慢地盘旋。风在石罅中穿过,古怪地哼着歌儿,隐蔽的溪流发出很温柔的声响。一切都自于它,空气、水、土、火。甚至云也生自于它,在很高的地方,在绝壁之间。它们冉冉如火山的烟气。
⑩有时山也是遥远的,灰蒙蒙的,被水包围着,人们只能看见它的臀部、腰肢、*和肩膀(一模选文时去掉了“臀部”、“*”,笔者坚决反对此类无谓的阉割)的柔和曲线,只能看见它的斜落进谷底的长发的波状线条。当晚霞中一切都消失的时候,山也远去了。它在拒绝中睡着,裹着沉寂和冷漠。女性的巨人,白色的女神,它突然厌倦了,闭上眼睛,不愿再让人看它。美是聋的、哑的、孤独地躲进它的蚊帐。谁敢靠近它?他将迷路,因为那已不再是坚硬的石头、牙齿状的绝壁、直立的悬崖了。那已不再是骄傲的生命的努力、德行和美的力量了。那是一种很单薄、很柔弱的命运,仿佛幻影,在沉睡的大地之上的半空中飘荡,也许是一句话,一段音乐,没有人能发现它。飞机在云的后面飞过,没有人看见。海天一色。太阳已远。于是目光模糊了,没有什么再发亮了。
⑪这一切过去了,到了,散走了,周而复始。山是这样美,没有注视它就不存在;而注视若没有山就一直向前,如子弹穿过空气,在空中打着转儿,变小,什么也没有发现就消失了。名称、地点、词语、思想,有什么关系?我只想谈谈永恒的美,谈谈人的注视,谈谈在阳光中很高很高的一座山。
7、第④段画线句的含义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赏析第⑥段加点词“跳跃”的精妙之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4分)
10、纵观全文,第①段中山的“实在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对第⑩段相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山的沉寂与冷漠是因为没有人的注视。
B、山只有在白天才会有美的力量与德行。
C、夜色笼罩下的山让人感觉遥远和迷失。
D、山的孤独是因为它拒绝了人们的靠近。
12、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5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3)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余嘉其能行古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6)莫见乎隐,莫显乎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酒杀鸡作食。(陶渊明《桃花记》)
(8)长江后浪推前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斧《青琐高议》)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8分)
卖花词
(明) 高启
绿盆小树枝枝好,花比人家别开早。
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
移去莫愁花不活,卖与还传种花诀。
余香满路日暮归,犹有蜂蝶相随飞。
买花朱门几回改,不如担上花长在。
14、从体裁看,本作品属于( )(1分)
A、古体诗 B、近体诗 C、歌行 D、诗余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卖花郎的盆栽枝叶繁茂青翠,花期也早于其他人家。
B、挑着花担一路前行,卖花郎的脚步轻盈如春风一般。
C、日暮之时,因担上有余花,卖花郎心情孤寂而无奈。
D、卖花郎普通平凡,养花有法,诚恳厚道,乐观自足。
16、有人评价这首诗“亦俗亦雅”,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一特点加以分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①魏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
②子击①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之。
③吴起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④魏文侯谓李克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②,二子何如?”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⑤魏文侯问李克曰: “民不与,何也?”对曰:“国其有*民乎?臣闻之曰:夺*民之禄,以四方之士。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出则乘车马,衣美裘,入则修竽琴钟石之声,以乱乡曲之教。如此者,夺其禄以四方之士,此之谓夺*民也。
【注】①子击:魏文侯的公子魏击。②非成则璜:成、璜指魏成和翟璜两个人。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富贵者骄人( ) (2)穷视其所不为( )
(3)民不与( ) (4)以四方之士( )
18、翻译文中画线句。(6分)
1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 其子无功而食之
B、吾之相定矣 夺其禄以四方之士
C、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 以乱乡曲之教
D、贫视其所不取 国其有*民乎
20、文章③④两段说明任用人才既要注重___________,更要注重___________。(2分)
21、文章①②⑤段中,值得君王借鉴的为君之道(为政理念)有哪些?(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桐叶封弟辨(节选)
柳宗元
①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①,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
②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邪,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邪?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②,亦将举而从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③过也。
③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④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邪!是直小丈夫缺缺者⑤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注】①史书记载,年幼即位的周成王与弟弟叔虞玩耍时,把桐树叶子削成玉圭形封弟弟为王。②妇寺:宫中的妃嫔和太监。③遂:造成。④大中:适当的道理和方法。⑤缺缺者:耍小聪明的样子。
22、第③段方框处应填入的虚词是( )(1分)
A、且 B、虽 C、然 D、则
23、下列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意在辨别“桐叶封弟”这件事的真伪。
B、本文旨在告诫读者不能随便与小孩开玩笑。
C、本文妙在揭示周公抓成王把柄的小聪明行为。
D、本文重在议论重臣应如何辅佐君王这一中心。
24、画线句“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25、文章第②段是如何雄辩地阐明了自己观点的?(3分)
26、简评文章的思想意义。(3分)
二 写作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高考上海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