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考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009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1主要讲的是昆明由推行“私改公”政策而引发的“4·22”堵车风波的始末。
材料2主要讲的是昆明市其他地区推行“私改公”政策的情况。
材料3主要讲的是昆明市的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材料4主要讲的是政府部门对“私改公”政策及“4·22”堵车风波的解释。
材料5主要讲的是行政部门面临着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材料6主要讲的是昆明市民对“私改公”政策的看法和建议。
二、分析材料
材料主要选自《瞭望东方周刊》中的《昆明花园小区“私改公”风波调查》一文。这是一篇叙事线索清晰、问题展示透切的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应试者的阅读难度。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昆明市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时,推行的小区道路改为城市公用道路(“私改公”)政策引发的争议。其实质是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博弈,也反映出地方政府在施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解题分析
2009年的黑龙江申论试卷还是三道题。但是难度较以往有较大的提高,这也与近年来申论考试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趋势保持一致。
第1题是归纳概括题,但是要求以汇报提纲的形式答题。这种出题形式是第一次在黑龙江申论考试中出现,但是在中央、国家申论及其他地方申论考试中已经多次出现,属比较成熟的题型。这也提醒应试者要多关注和练习其他地方比较成熟的考查题型。“汇报提纲”是总结的一种形式,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向上级领导机关或领导人汇报工作时所使用的一种应用文,涉及内容广泛,应用也非常广泛。“汇报提纲”的写作一定要注意重点突出,针对性强,言简意赅,直接切入重点,切忌泛泛而谈,不着边际。
第2题是提出对策题,应试者在答题时切记要从“昆明市交通规划部门的工作人员”的角度来答题。
第3题是写作论证题,属于限定话题的题型。此类题在答题时不可脱离话题来论证。作答时可以从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提升科学决策水平的角度来写作。
四、参考答案
【例卷·第1题】
汇报提纲
4月22日下午,在昆明市发生了一场影响全城的堵车风波,北辰小区几百名自发组织的业主将昆明城区通往北市区的主干道——北京路和北辰大道交汇口4个路口堵断,时间从下午1点到7点。整个北市区交通瘫痪了近4个钟头,几十万市民下班后被堵在了路上,无法回家。最终警方采取强制措施,才重新疏通了道路。
本次事件的起因是昆明市为缓解交通压力,出台了《昆明主城区内单位及小区道路转为城市公用道路方案》,该方案建议将39条单位及小区道路转为城市公用道路。
北辰小区业主为捍卫小区生活环境反对北辰小区的社区道路改为公用道。理由有四:一是不科学,方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二是不合法,改造方案没有按照有关程序进行意见征询、听证等,同时,与《物权法》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相违背。三是很危险,对小区生活环境带来安全隐患。四是污染大,影响小区的周边环境。
对此,昆明市政府已采取措施。4月28日下午2点半,相关小区业主代表与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人会谈,市领导表示在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前,不能施工。
【例卷·第2题】
针对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博弈,致使“私改公”的推行举步维艰,我觉得应从几个方面加强工作来解决这一问题:
(1)尊重民意,加强沟通。对于与民众利益紧密联系的公共项目,一定要加强沟通,通过各种方式预先向民众告知。可以采取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征集民意,尊重各个阶层的意见和建议。
(2)程序合法,科学规划。应按照有关程序进行意见征询、听证等,政府必须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来说服市民。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进行科学、合理规划。
(3)完善设施,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对为了公共利益而必须征用的小区予以相应的补偿,免除其后顾之忧。完善配套的市政改造,加强卫生、安保设施建设。
【例卷·第3题】
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近年来,随着行政环境的变迁,我国的行政发展在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政务公开、服务型政府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是,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期望相比,还存在着诸多的缺憾和偏差。昆明“4·22”事件发生的部分原因就是昆明市政府在缓解城市交通问题上所作的具体决策缺乏科学性,最终导致影响全城的堵车风波。因此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科学的决策来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
决策的科学性首先来自于实际。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全面了解市情民意,既立足实际又高瞻远瞩。要防止脱离实际,闭门造车,“一拍脑袋”就决策。必须强化调查研究是“谋事之道、成事之基”的意识,在决策中先调查再议事,先知实情,再谋对策。要自觉深入到群众中去,认真听取市民意见,收集各方面的反映,多搞典型调查,获取大量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通过系统的归纳、整理、比较、论证,形成符合社会实际、体现群众意愿的正确意见,从而使决策建立在坚实的客观基础之上。
充分发扬民主,是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有的基层政府民主作风差,把集体领导变成“一言堂”,喜欢搞“一锤定音”,结果堵塞了言路,导致决策偏差,工作失误。因此,要谨慎决策,耐心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尤其要听取利益相关各方的反对性意见,在决策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依靠集体智慧民主决策,集思广益拍板定计。
加强科学决策还需建立事前制衡和事后追究机制。由于决策者的意志自由性和软弱性,使权力潜在的扩张性和排他性成为决策中最不稳定的一个变数,因而一旦缺乏制度约束和责任监督,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个人专权和腐败。要防止政府决策的随意性,推进政府决策的合法化,就必须建立起两个机制:一个是事前的制衡机制,即政府决策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另一个是事后的责任追究制,就像建立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一样,凡造成重大损失的决策,相关责任人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甚至是法律责任。
实行决策程序法制化。决策法制化是以制度的规范性、明确性、稳定性克服决策者或决策参与者可能存在的消极与不足,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决策者或决策参与者的积极作用。决策法制化以严谨而稳定的制度体系和程序系统,促进了决策者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可以保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可以保证专家学者对公共事务贡献智力支撑,并可以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在整个社会营造出决策的科学、民主氛围。我国当前的决策虽然具有推动科学化的意识,但是缺乏通过决策程序法制化保障决策的科学化。在目前国家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形势下,应该积极推动决策程序的法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