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动物保护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重视,呼吁抵制“活熊取胆”,抵制玉林“狗肉节”等行为层出不穷。这些舆论和行动都在表明,动物福利主义与对动物权利的尊重已渐入人心,鲜明地反映了我们时代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存在,也把动物保护、动物福利、动物权利、动物伦理这些词汇再带到了公众面前。
其实,远在中国古代,出于仁慈恻隐之心,先贤们便产生了动物伦理的思想,例如孟子曾说: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古人还说,天地之大德曰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这是倡导一种爱护生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当西方广大世界尚处于蒙昧时代,我们的先哲便有了这一颇具远见卓识的深邃思想,令人叹服。
不过,在今天,西方世界对动物伦理的认识已走在我们前面,西方有不少专门研究动物伦理的机构,并把动物伦理的研究上升到哲学层次。例如,美国有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动物伦理”课程。西方人不仅在动物伦理研究领域产生了大量的学术思想,而且通过学者们不断的呼吁,动物伦理也渐渐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及实践。
西方的动物伦理思想很丰富,他们认为动物能够感受到痛苦,仁慈地对待动物是人性的内在要求,对动物折磨、残杀是人性发育不完整和欠缺的表现。动物也有感受悲欢苦乐的能力,它们和人一样应该获得道德关怀,动物(尤其是受人类控制的)不应受到不必要的痛苦,即使是供人用作食物、工作工具或科学研究需要。从长远看,人类不太可能都改吃素食,但对于食用的动物应该人道地饲养和人道地屠宰。
遗憾的是,我国社会中动物伦理教育几乎是空白,动物伦理思想远非社会主流,即使在知识界也同样如此。而且,虐待、伤害动物的行径在我们社会中还十分常见,一些公众对杀狗吃肉也觉得不以为然,反倒是对动物保护主义者的言行难以理解。
在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培育公民的动物伦理意识,对协调人与动物的伦理关系,提升社会文明发展层次有着重要的意义。动物伦理教育目的重在培养公众爱护动物的意识,调动公众参与动物保护的自觉性和热情,唤起人们保护生命、维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思想,建构公众新的价值观、权利观和道德观。只有这样,伦理思想才可能扩展到整个大自然,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生态伦理才可能在整个社会普及,而与之相随的必然是社会道德水平的整体升跃。
然而“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历经这个过程需要有足够的耐心,需要用时间换空间的策略,靠蛮横的肢体对抗和暴力语言可能适得其反。只有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内化于心的改变才会悄悄发生,才会真正的让动物伦理教育在社会上普及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