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
· 孟子言上下交取其利而国丧亡者,是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所弑也,无它焉,则千乘之家欲以万乘之利为多也。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所弑也,亦无它焉,是百乘之家欲以千乘之利为多也
· 孟子言凡欲天子之万乘者,且於其内取千乘,而为天子之诸侯;欲诸侯之千乘者,且於其内但取百乘而为之大夫,是亦不为少矣,何必交相争夺,慕多为胜耶
· 孟子言且令臣庶皆後去其仁义,而先且以自利,则不交相杀夺,故不足自饱餍。言必杀夺 —— 孟子名句
· 如千乘夺取万乘,百乘夺取千乘,然後为饱足也
· 惠王今问我曰何以利益我国,则为王之大夫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家,为大夫既欲利益其家,则为王之士庶人亦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身
· 假使上至下至於士庶人,皆且取其利益,而国必危乱丧亡矣。王以国为问,大夫以家为问,士庶人以身为问者,王称国,故以国问;大夫称家,故以家问;士庶人无称,故以身问而已
· 孟子言未有心存乎仁而遗弃其亲者,亦未有存义而後去其君者
· 贤者而後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 孟子语录
· 惟有贤者然後乃得乐此耳。谓修尧舜之道,国家安宁,故得有此以为乐也。不贤之人,亡国破家,虽有此,亦为人所夺,故不得以为乐也。
·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孟子问王曰:今有战者,兵刃已交,其负者弃甲曳兵而走,五十步而止,足以笑百步者否
· 王如知此不足以相笑,王之政犹此也,王虽有移民转粟之善政,其好战残民与邻国同,而独望民之多,何异於五十步笑百步者乎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孟子名句
·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 孟子名句
· 始作俑者,其无後乎
·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 孟子名言
· 则天下归之,以政伤民,民乐其亡,以梃服强,仁与不仁也
· 言定天下者一道,仁政而已,不贪杀人,人则归之,是故文王视民如伤,此之谓也
· 远望之襄王而不似人君,言无人君之威仪也;就而近之而不见所畏焉,言无人君操柄之威也
· 定天下者,在乎仁政为一者也
·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稿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氵孛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 孟子名句
·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孔子之门徒,颂述宓义以来至文、武、周公之法制耳,虽及五霸,心贱薄之,是以儒家後世无欲传道之者。故曰臣未之闻也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 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 孟子语录
·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 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 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父母;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
· 养心莫善于寡欲 —— 孟子语录
· 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
· 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 养心莫善于寡欲。
· 吾善养浩然之气。 —— 孟子名句
·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