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省际差异是我国整个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省际差异的一个重要体现,这种差异实质上是不同地区的适龄儿童受教育权的公平性没有得到保障。同时,学前教育的不平衡也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地区不平衡,并进而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政府作为维护和保障教育公平以及社会公平的主体,在减少学前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促进公平方面承担着主要责任。
1.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推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要手段
推进区域间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均衡协调发展,是我国政府实现缩小地区差距和贫富差异的重要目标。教育作为促进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需要得到更多重视和发展资源的投入。促进学前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可以为整个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奠定基础,并进而达到推进社会的区域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目的。当然,要缩小省际学前教育发展的差距,也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简单地以扩大学前教育规模、加大学前教育投入等一味追求数量增长来实现,而应该按照学前教育发展的规律,从区域实际出发,使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当地的经济、文化以及整体教育的发展紧密结合并保持协调,才能真正发挥学前教育的大效益。
2.制定学前教育发展的国家质量标准体系
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地方负责制,使各地区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更为灵活地制定学前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但也成为造成各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差异的原因之一。为了更好地在保持地区自主权的基础上加强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部署和统筹,一种可行的方式就是制定学前教育发展的国家质量标准体系。国家质量标准体系以法律、法规和专门文件的形式,对幼儿园布局与建设、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学前师资队伍建设、学前教育课程、幼儿园一日生活、幼儿园保教活动等各个方面做出规定,各地在相应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学前教育发展政策和采取有效的学前教育发展措施。目前,教育部已经相继制定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等一系列标准,接下来还需要尽快完善国家学前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以引导各地区和省市学前教育的发展。
3.采取差别对待政策扶持中西部省份发展学前教育
我国政府一直对中西部地区和省份实施特殊倾斜与经济扶持等各项政策,还设立了中西部扶贫攻坚计划与专项基金,极大地促进了中西部贫困地区和省份的发展。但目前来看,这种差距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还依然存在,并可能带来贫富分化、社会不公平等严重后果,各级政府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并真正地重视这一点。对于学前教育而言,我国已经采取一些专门性的政策,如实施“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中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等项目来促进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但是,这些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起点水平低,发展难度大,发展基础薄弱,还需要在未来很长时间内继续作为国家“学前教育的优先发展区”和“积极差别待遇对象”,通过中央政府和东部省份的积极介入,加上当地政府的重视与努力,才可能以超常规的方式尽快提高中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和省份的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缩小与东部省市和发达地区的差异,实现全国学前教育的协调均衡发展,并终推进整个社会的公平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