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省际差距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历史的影响,也有现实的原因,是不同省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历史文化、教育发展甚至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分析之,造成省际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差距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省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造成学前教育发展省际差距的直接原因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从30个省份的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指数与其人均GDP的显著相关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对学前教育发展具有直接制约作用。经济发展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至少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各省份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该省份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力度,进而影响该省份学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其次,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直接影响该省份社会成员的实际家庭收入,进而影响社会成员承担必要的学前教育投入的意愿和实现支付的能力。
2.省际社会文化发展程度和历史传统观念的不同,是造成学前教育发展省际差距的背景原因
社会文化发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如果用人均受教育年限代表社会的文化发展水平,本研究显示,除个别省份之外,社会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其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也处于前列。一般而言,文化水平较高的社会成员更能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价值,更有让儿童接受优质学前教育的愿意,并影响到整个地区对学前教育的需求程度,进而影响到本地区的学前教育数量供给和学前教育的质量水平。
此外,由于我国地域辽阔,风俗各异且社会文化丰富多样,各地文化教育观念差异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如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历来有兴教重学的传统,加之工商业发达也具有兴教办学的经济条件,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与此相反,也有部分中西部省份农村地区的家长更倾向于将学龄前儿童在家抚养。
3.省际学前教育发展政策和发展思路的差异,是造成学前教育发展省际差距的现实原因
我国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这也意味着地方学前教育发展的思路、政策以及具体措施都主要是由各地政府(主要是县级政府)参照国家相关文件精神来具体负责和统筹实施的。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文化氛围、整体教育发展水平甚至政府领导对发展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导致我国各省份,甚至同一个省份的不同地市、县区之间的学前教育发展政策都有所不同,因而各地区也走上了不尽相同的学前教育发展道路,并导致了不同省份、不同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结果的差异。
学前教育发展政策对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机制非常复杂。例如,本研究显示,对于大多数省份而言,其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是和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基本保持一致,即学前教育经费投入越多,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越高。河北、重庆、江苏、辽宁、黑龙江、福建、贵州等省市的情况则有所不同,这些省市都用相对较少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取得了较高水平的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与此相反,青海、海南等省市则投入了相对较多的学前教育经费,却没有取得与此相匹配的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这种现象说明,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是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未必是完全决定性的因素。如何制定最适合于本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教育政策,提出促进本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具体举措,需要各省份立足实际、深入分析与认真探讨。
4.省际自然环境条件的差距,是造成学前教育发展省际差距的客观原因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对学前教育办学条件的形成和改善,以及幼儿的活动和身心发展,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低于全国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的14个省份中,宁夏、广西、青海、贵州、甘肃、海南和云南7省份均为西部和偏远沿海省份,这些省市的自然条件相对而言较为恶劣,多处于高原、沙漠、山区和海岛,交通不便,而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江西则属于中部省份,农村地区和农村人口占绝大比例,城镇化水平较低,人口居住分散,这些自然环境条件给幼儿园布点和适龄儿童就近入园等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也导致了这些省份在现阶段学前教育发展的滞后。要促进这些省份学前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有比东部省份更多的学前教育成本投入和更灵活有效的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