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校的神秘面纱
德国早的教育都是教会办的,主要教授神学。据说上海的同济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的前身都曾经是教会学校。德国的教会学校可溯源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时期,当时为了扩大新教派的势力,各教派都把教育视作传播新教教义的工具,因此教会学校纷纷建立,其宗教色彩非常浓厚。时至今日,随着科学和民主的发展,德国的教会学校已有了很大不同。其教师绝大部分都是非教职人员担任,学生的衣着也不像电影中修道士,气氛更不像影片《死亡诗社》那般压抑沉重。然而,漫步这所中学,还是能感受到校园里弥漫的一种宗教精神――或者说是对人的道德、精神上的一种洗礼、净化。
课程内容照例有宗教内容,课上可以听到很多有趣的宗教问题。德国宪法中有不设“国教”之规定,并保障宗教信仰的自由,所以,家长和老师更多的将之视为一种道德教育,用以培养孩子的纪律性、忍耐性、同情心。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在教会学校里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概率要低得多。据了解,即使是普通的中小学,在无课的日子里,家长也倾向于选择教会作为陶冶孩子情操的场所。
给予我们深刻宗教印象的,是一位老人――我不太清楚他在这所学校的具体身份,从他的穿着来看,应该是神职人员之一种――主教或者是牧师。他可能是这里的高层管理者之一,同时也是这里的精神领袖之一。他身材魁梧,虽已年过八旬,但神态威严、仪表堂堂,立在他身旁,你就仿佛仰视着这所城市到处可见的哥特式宗教建筑,似乎能沐浴到一种德性的光辉,指引你的精神和肉体向上攀越。
为了安全起见,我们所住的地方均要求锁门,每天这位老人都风雨无阻地检查门是否上锁,我们也小心谨慎,不敢懈怠。然而偏偏有天还是忘记了,在我们急匆匆赶回来弥补措施之时,这位老人还是先我们一步到达了。我们已经羞愧难捺,但他还是毫不容情地批评了我们。翻译过来的措辞已经委婉之至,我们还是止不住的脸红、后悔,同时心里也暗暗有些腹诽,为他的些许不近人情。可是第二天,当我们要出发到当地的另一座小城去参加一个活动时,他却一大早煮了许多鸡蛋,执意让我们带着在路上备用。这又令我们感到宗教的温情。我领悟到,这位老人正是禀着一种宗教情怀来对待我们,确切地说,他关心我们不是因为我们是这里的客人,而是因为在他眼中,我们和他都是上帝的子民,在一些细节上,由于我们的疏忽而不小心“迷路”了,所以他觉得是有责任把我们引上“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