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高二>导航 > 最新信息

高二历史练习册第五册答案详解

2014-02-24 11:24:00 来源:无忧考网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二历史练习册第五册答案详解》,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练习与测评

  1、1789-1794年间,法国有哪些政治派别先后掌握国家政权?简述这些政治派别在法国革命历程中的作用。

  答:1789 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后,君主立宪派掌握国家政权,制宪会议通过了废除农民人身依附、徭役和贵族特权等一系列法令,颁布《人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开始实行君主立宪政体。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1792年,吉伦特派掌握国家政权,废除国王,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并于1793年处死路易十六。1793 年雅各宾派掌握国家政权,严厉打击敌对分子和投机*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击退外国武装干涉军。这些政治派别在不同程度上推动法国革命的发展。

  2、结合课文内容,解释当时的德国人为什么会崇拜一个征服者?

  答:19 世纪初的德意志虽然仍处于政治上的分裂和封建专制统治之下,但已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拿破仑在德意志推行《法国民法典》,取消贵族特权,破除封建制度,传播了法国*的精神,是粉碎封建制度的英雄。实质上,德国人崇拜的不是拿破仑这位征服者个人,而是法国*,是自由、平等。

  (二)探索与争鸣

  1791年后法国革命被继续推向前进的原因:

  思路:

  1、历,法国的封建统治的专制程度远超英国,特权等级与广大第三等级的矛盾十分尖锐,整个第三等级基本上都仇视特权等级,资产阶级与农民、手工业者联合在一起,所以,实行君主立宪制缺乏阶级基础。

  2、法国地处欧洲大陆,当时,欧洲大陆还是封建君主一统天下,法国革命引起欧洲其他封建君主国和英国的敌视,他们鼓动和支持法国保王党分子发动叛乱,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为了有效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保卫革命成果,就必须把革命继续推向前进。

  3、此外,启蒙思想对法国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广大人民积极参加革命,不断发动起义,也是革命得以继续发展的基础。

  第九课

  (一)读图学史

  比较右、下两张图,从中你可以获得何种信息?

  从下图稀疏低矮的房物、冷清的街道、天然的树木、清新的空气、迷人的田园风光等信息中可看出这是中世纪末期伦敦城早期兴起时的情景。

  从右图密集高耸的房屋、拥挤的行人、繁忙的交通、林立的工厂烟囱、混浊的空气等信息中可看出工业革命初期的城市面貌。

  (二)练习与测评

  1、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是多种因素合力推动的结果。

  首先,资产阶级革命后所建立的君主立宪政府积极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政治前提。

  第二,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不断扩大的商品需求,成了工业革命强大的经济驱动力。

  第三,“光荣革命”后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破产农民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

  第四,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在积聚资本、开辟国外市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后,英国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也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

  2、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工业革命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嬗变为工业社会。

  首先,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国民经济中,农业所占的比例不断缩小,工业和服务业比重则不断扩大。

  第二,工业革命造成了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随着大机器生产的发展,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并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成为主要的社会关系。

  第三,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带动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家庭规模日渐缩小,生活内容日益丰富,教育逐步普及,生活质量总体得到提高。

  同时城市发展又带来与农业时代不同的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三)探索与争鸣

  1851年第世界博览会在英国首都伦敦举行。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这届世博会上引人注目的展品是什么?并谈谈当时英国举办世博会具备哪些条件?

  提示:引人注目的展品是各种各样的蒸汽机,还是世博会建筑——钢铁与玻璃建造的水晶宫?还是中国获得金奖的“湖丝”?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

  英国举办世博会的条件一是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欧洲金融中心和世界工厂,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二是之前英国已举办了多次国内的工业博览会,有丰富的经验;三是英国在工业技术方面遥遥,对举办世界性的博览会信心十足。

  此外,英国主观上具有炫耀先进技术与经济实力以谋求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力的愿望,也是不可忽视的条件之一。世博会宣告维多利亚时代的开始。

  第十课

  (一)练习与测评

  1、马克思曾说:“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结合课文中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公司的实例,说明股份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首先,股份制具有极大的资本积聚功能,特别是能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单个资本所无法实现的诸如修建铁路等耗资巨大的工程。如:1825年修建的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需高达10万英镑的投资,当时没有一个企业或个人能独立承担,于是组建了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公司。公司通过发售股票的办法,筹集了所需的巨额资金,并在短短一年中完成了铁路建设,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其次,股份公司中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还有利于按市场规律实行生产资源和资金的优化组合。

  所以,股份制解决了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生产力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这一关键问题,推动了经济发展。到19世纪中后期,由股份公司和股票交易所等构成的股份经济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中已占主导地位。

  2、为什么说现代工厂制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首先,现代工厂制度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出现的。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英国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资本家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有条不紊地进行机械化生产。英国的工厂早出现在纺织行业,到19世纪中叶,工厂已成为英国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

  其次,现代工厂制度适应了机器大工业的需要。工厂制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根据生产流程,制定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及其他经营管理的规章,使机器设备大限度地发挥生产效能,使工人发挥大限度的劳动潜力,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所以,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工厂制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探索与争鸣

  有学者认为,股份制同蒸汽机一样是推动工业革命的两*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说,前者比后者的生命力更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提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历史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从文明属性来看,股份制属于经济中的制度文明,而蒸汽机是人类物质文明的成果,又是那个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从作用来看,股份制同蒸汽机一样解决了工业革命中巨额资本投入和机械动力两大关键问题。

  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蒸汽机的先进性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就为内燃机取代,而股份制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生产力要求,在今天的经济生活中仍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十一课

  (一)练习与测评

  1、下面是1839年英国政府蓝皮书记载的斯皮特菲尔兹一个丝织工的证词,阅读后回答问题。

  问:“你有孩子吗?”

  答:“现在没有了,以前有两个,都死了,谢上帝开恩!”

  问:“你是说对孩子的死亡感到满意吗?”

  答:“正是这样,谢谢上帝!我因此卸下了养育他们的重担;他们呢,可怜的东西,则免除了尘世间的许多苦难。”

  你如何理解这位丝织工的回答?

  这位丝织工的回答反映了在工业时代初期英国工人的悲惨境遇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首先,工人在监工的监视下,从事高强度的机械化劳作,他们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廉,无法承担养育子女和家庭的重任。

  其次,资本家为取得高额利润,大量雇佣女工和童工,工人的妻子和儿女与成年男人干一样的活,却拿着更为低廉的工资,处境更加悲惨。

  第三,工人无法生存必然起来反抗,劳资矛盾极为尖锐,将影响到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四,工人的斗争将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相关的社会立法的出现与完善,促进社会的公正、公平。

  2、英国历史学家哈孟德夫妇曾这样总结: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然而并没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面对工业社会初期的社会矛盾,各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作用如何?

  工业革命期间,在工人争取生存而斗争的压力下,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为维护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缓和阶级矛盾,首先从工厂法开始,制定了一些关于劳动、报酬、教育、卫生和社会救济方面的法律和法规。

  作用:

  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社会立法虽然从法律上一定程度保障了社会底层民众的一些基本权利,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发挥了缓和矛盾、化解社会冲突的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也没有消弭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和冲突。

  (二)探索与争鸣

  有学者在以“公平、公正与社会发展”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对英国工业革命做了如下反思:

  工业革命的人文主义教训值得深思。到19世纪中叶,英国是世界上富裕的国家,但随着财富的积累,穷人反而增加了,财富的分配极不合理。在工业化进程中,人们把社会公正问题忘得一干二净,进而把社会不平等看作天经地义,社会的人文纽带被工业完全拧断。英国人花了很长时间才意识到,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

  如果你参加此次学术讨论会,你对此问题将发表什么看法?请撰写500字左右的发言稿。

  提示:

  工业革命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伴随而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资产阶级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广泛采用大机器生产并尽可能地降低劳动力成本,使工人阶级陷入悲惨的境地。“社会的人文纽带被工业完全拧断”。

  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工人阶级的极端贫困既影响劳动力的再生产,又降低了社会购买力,同时也激起工人阶级求生存的斗争,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正常进行。由于工业革命的局限性,工业革命初期的英国人既未认识到社会公平的必要性,也不具备解决这一矛盾的物质条件。

  随着英国经济的发达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英国人终意识到社会发展应同时照顾社会公平、公正,“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为此做了一些人文主义的努力,给予工人阶级平等的政治权利并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稳定的政治局面为英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围绕主题,有感而发,探求原因、总结教训或叙述过程均可。

  第十二课

  (一)练习与测评

  1、列举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什么说他们的社会主张是空想?

  答: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空想社会主义者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设计了理想中的和谐、协作和平等的社会。

  但他们把社会主义看成是理性的产物,正义的体现,天才头脑的发明,而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他们相信天才创造历史,希望理性统治世界,不能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他们回避政治斗争,诉诸经济和社会改良,并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希望寄托于人们的道德觉悟,而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由于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实现途径的设想上都存在不足,故只能是空想。

  2、马克思主义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答:历史条件:

  (1)工人运动的开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阶级条件。

  (2)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如自然科学领域的新发现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等社会科学领域的新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理论条件。

  (3)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二)探索与争鸣

  (材料略)

  (1)通过阅读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青年马克思的认识

  答:青年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就树立起为人类幸福而奉献终身的崇高理想。正是在这一远大志向的驱动下,马克思刻苦学习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亲自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关心人类的疾苦,思考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工人的苦难,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在这一远大志向的驱使下,马克思不畏种种迫害,不计个人得失,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工人的解放、为人类的幸福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2)你有过对未来职业的考虑吗?谈谈你的价值取向。

  开放性题目,可以畅所欲言。建议: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在认可价值取向多元性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考虑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要有社会责任感。

  第十三课

  (一)练习与测评

  1、“三月十八日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答:法兰西第二帝国后期,社会矛盾激化;色当战役中法国战败,在内外双重因素影响下,巴黎爆发了以工人为主的革命运动,*了法兰西第二帝国,资产阶级建立了第三共和国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无力抵挡德军的继续入侵,被迫与德国签订屈辱的和约,割地赔款。巴黎工人对临时政府的无能和卖国行为不满,再加上巴黎被围期间人民生活困苦,工人渴望尝试建立另一种制度来摆脱困境,为此组建国民自卫军,准备夺取政权。 1871年临时政府派军队偷袭国民自卫军防守要塞,引发工人起义,这就是三月十八日革命。

  2、巴黎公社采取的措施中,哪些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答:

  1.“普选产生公社委员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体现人民政府人民选,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基本政治原则,对于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借鉴意义。

  2.“公社委员及所有公职人员高薪金不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工人与公职人员的经济平等,对防止公职人员的腐败具有借鉴意义。

  3.“实行免费劳动介绍、禁止克扣工资、男女同工同酬等社会立法”,对于建立公正、公平、和谐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4.“推行免费义务教育和世俗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对于今天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使每个孩子都拥有受教育的机会,体现社会主义平等,具有借鉴意义

  5.“反对民族沙文主义、民族压迫和侵略战争”,对于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争取稳定的国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四课

  (一)、读图学史

  从拓荒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美利坚民族那种坚忍不拔、革新进取、勤俭奋斗的民族精神。

  (二)、练习与测评

  1、填写下表,整理19世纪中期以前美国领土的主要变化。

  独立战争初期:美国领土只有大西洋沿岸13个州,约80万平方公里。

  1783年《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并让美国取得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那一地区,美利坚合众国的边界是:先后北接加拿大和大湖区,东滨大西洋,南接佛罗里达,西至密西西比河东岸,领土达到230万平方公里。

  19世纪中期:在1783年的领土基础上增加了佛罗里达、路易斯安那、德克萨斯、俄勒冈、新墨西哥在内的广大领土,形成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接加拿大、南临墨西哥湾的领土范围。

  2、简述导致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

  (1)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推动美国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

  (2)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和斗争随着其领土扩张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而日趋激烈。表现为双方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隶制存废等一系列利益问题的处理上。

  (3)1860年代表北方工业资本家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点燃了南北战争的导火索。1861年,擅自宣布脱离联邦的南部州首先挑起内战。

  (三)探索与争鸣

  阅读下列林肯的演说词:

  我们为争取自由和废除奴隶制度而斗争,直到我国的宪法保证议论自由,直到整个辽阔的国土在阳光和雨露下劳动的只是自由的工人。 ——1856年副总统候选人竞选演说

  我们无意干预各蓄奴州所行之奴隶制,无论是直接干预还是间接干预。我认为我既无这样做的合法权力,也没有这样做的意向。 ——1861年就职演说

  我们要在这里下定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1863年葛底斯堡演说

  上述材料中,林肯对待奴隶制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材料一林肯反对奴隶制,呼吁为争取自由和废除奴隶制而斗争;

  材料二对奴隶制存在的默认,无意去干涉或废除奴隶制;

  材料三表明林肯坚决为美国的自由民主而斗争的决心,坚决铲除奴隶制。

  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完全是根据美国在19世纪中期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林肯在1856年的演说中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在1861年的就职演说时默认奴隶制的存在是因为面临南北双方的紧张局势,林肯把维护联邦的统一视为高目标,希望维护稳定和统一,在联邦的框架内,通过法制的途径解决奴隶制问题,不希望通过战争解决问题;而在1863年时战争早已打响,在人民群众推动下,为了赢得广大黑人奴隶的支持,更为了美国人民追求的“自由”“民主”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实现,维护联邦政府,林肯废除奴隶制。

  总而言之,作为杰出政治家的林肯始终在为维护联邦统一,为废除奴隶制、使美国赢得真正的自由而不懈努力,其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是值得肯定的。期间,为了避免战争,维护联邦统一而对奴隶制所做的妥协,被历史证明是失策且不必要的。林肯在挫折面前,调整了政策,并终为废除奴隶制而殉职,永远为人民所尊敬。

高二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