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银行面试经验分享
2014-02-10 11:17:00 来源:无忧考网
小时候曾在无数电影电视里看到过瑞士银行,给我的印象是:瑞士银行神秘而又强大,能为所有客户保守任何秘密,往往和特工、阴谋、亿万富翁、拯救世界联系在一起……
今天的瑞士银行是由近十几年来一系列的收购兼并形成的,在国内它的大名叫“瑞银”(另一家的瑞士金融机构: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在国内的大名叫“瑞信”,两家的名字看上去有点像),它的英文缩写是ubs,全称是“union of bank of switzerland”。ubs的标志是三把很古老样式的钥匙叠在一起,据ubs的hr说,三把古老的钥匙代表了ubs的三个部门: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和投资银行。
财富管理就是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超级有钱的人往往会把钱存进瑞士银行,请他们帮忙打理。ubs也是瑞士的商业银行,但他们的商业银行服务仅存在于瑞士境内,其他地方都没有。在财富管理领域,ubs是无可争议的行业领袖,2006年ubs财富管理的资产总额约2万亿瑞士法郎(1瑞士法郎= 0.92美元)。资产管理是帮一些机构理财,例如企业年金、养老基金等等,2006年ubs的资产管理规模约5200亿瑞士法郎,是规模的之一。 ubs的投资银行业务也很出色,综合各种排名,在全球大概是第四位左右的样子(我找不到确切的出处说前三名是谁,但我猜应该就是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这三家吧),ubs的投行业务在亚洲地区非常强大。
来自欧洲的ubs非常注重客户关系,他们的广告主题“you & us”就是很好的体现。在各版本的广告中,两个人(客户和银行家)置身于各种宏大的场景里,看过之后让人印象深刻。
ubs的宣传很低调,我是按照自己列出来的知道名字的投行列表,跑到ubs的主页去申请的。填写完一堆资料后,要做两个shl在线测试。第一个和巴克莱一样,也是数字测试。第二个是逻辑推理,就是给出5幅图片,找出其中的规律,在6个选项中找出下一幅图片应该是什么。这个逻辑推理测试挺难,但又不像摩根士丹利ac时的shl推理测试需要做出正确的假设。如果时间足够,应该都是能看出来。(当然时间肯定是不够的……)
第一个部份是回答一些有关性格的问题,例如“请描述一个你是否曾比预期完成了更多工作的情形”,“请描述一个你没有按时完成任务的情形”等等。虽然问题都是让你“描述情形(please describe a situation when you ……)”,其实就是让你举例子,从过去的事情来反映你的性格。
第二个部分是技术面试,问了oo、数据库等等。都是基础的概念,但要是想答好可不容易。例如问“请说一下你对多态性的理解”,这个问题其实怎么回答都行,许多人可能开始举例子:例如《c++大学教程》里面的,一个“形状”类被“三角形”类、“矩形”类和“圆形”类继承,每个类里面定义好虚函数,这就是“多态性”。但也可以有更深入的阐述:例如按照《thinking in c++》作者所认为的,多态性的本质是“接口重用”、“用统一的方法控制不同的行为”…… 总之这种问题很抽象,听上去很简单。但从作出的回答里,可以听出你的理解究竟有多深入。类似的问题还有什么是数据库里的“游标”(cursor)等等。
第三个部分是智力题,都是很简单的。其中一个题目是这样的:你想买一辆车,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方法是立刻购买,需要1万美元。第二种方法是先租一年,租金 300美元,一年后再用1万美元买下来。当前的存款年利率是5%,问你会选择哪种方法?我觉得他其实是想测试你对钱的现在值(pv)和未来值(fv)是否有概念,现在的钱总是比未来的钱更值钱。
电面的自我感觉还不错(毕竟都已经面了这么多了),又过了一个半月(ubs的招聘流程相对比较慢),新的一年来到了,我收到邮件说1月17号去陆家嘴花旗大厦终面。尽管在08年1月的日志中我已简单记录了ubs的终面,但后面是更详细的叙述。1月16日ubs来学校开了一个小型的it部门宣讲会,主要是宣传一下自己、为08年的实习和招聘做准备。宣讲会我也去参加了,了解了一下ubs的文化和价值观。(说起来那几天我可真是焦头烂额,15号下午考完oo, 16号晚上去听宣讲会,之后跑去电信群楼检查oo大作业,晚上复习db2只睡了不到6个小时,第二天一早六点半爬起来,穿着西装去考试,提前一小时交卷,从闵行打车用了一个多小时去陆家嘴,面试从上午11点一直折腾到晚上6点……)
当时我的情况是:高盛、巴克莱两家去香港或东京的机会我都被拒了,摩根、德意志的offer都在上海,因此ubs真的是最后一个机会离开上海了。虽然我想拼尽全力作最后一次挣扎,但期末各种考试实在忙不过来(如果不能顺利毕业,拿到什么offer都是白扯),因此也没怎么准备。只是抱定了只能留在上海的信念,作最后一博。
终面在花旗大厦38层“瑞银证券”的办公室里进行,里面有好几个特别大的会议室,包括一轮shl笔试、一轮1对1的演讲、一轮群面、两轮面试(一轮2对 1,一轮1对1)。全国总共只有6个学生去面试,两个本科(我和一个清华的同学),四个硕士(两个交大、两个复旦)。面试官有5个人,都是香港过来的,听口音应该有一个是英国人、一个是美国人。终面开始前,hr说他们准备收两个人,最多收三个。我们几个互相看了看,心里都希望自己不是被淘汰的那一半。
第一个步骤是shl笔试,还是数字测试,但题目更难一些。可能是想结合网上测试的成绩比对一下,获得更全面的评价吧。
休息了10分钟后,每个人拿到了一摞20多页的英文材料,一人一组,要求我们阅读材料、按要求做一个演讲。只有40分钟作准备,10分钟作演讲,10分钟回答面试官提问。材料非常复杂,是说一家跨国翻译服务公司的现状和发展战略。这家公司总部在伦敦,在欧洲和美洲市场所占份额较大,中东和亚洲地区是新兴市场;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法律、金融、医学领域,以广博的专业知识著称;提供服务的方式有人工翻译、基于计算机的自动翻译引擎、专业词汇数据库等;还有一大堆数据,是第三方调查公司针对公司员工、客户所做的调查,例如“最满意xxx”“最不满意xxx”等等。这家公司的战略是:在未来十年内把收入扩大5 倍,把利润提高2倍,增强其在新兴市场的份额。我们被要求向董事会(就是面试官)做一个演讲,指出公司的现状、此发展战略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建议。
这一轮似乎很像咨询公司的面试,后来hr告诉我们,不论来应聘ubs的什么部门,ibd也好、销售部也好、研究部也好、it部门也好,都要参加这个。可能是ubs要求它的每个员工都具备这样的能力吧。材料很厚,我通读一遍之后就已经过去了25分钟,只剩下15分钟准备了,我才仅仅知道材料说了些什么!我不禁倒吸一口气,花了一点时间稳住情绪。
然后我开始把所提到的各项内容归类,用彩色笔在大图纸上列出来,一方面整理了思路,另一方面也做好了作演讲的挂图。一边写一边想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怎么说,1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hr叫到我的名字,我卷起还没干的挂图,跟着他来到一间小会议室。图纸挂好,我就开始滔滔不绝的说起来(摩根士丹利的办公室里只能说英语,多亏了实习时练出来了一点口语水平)。接着面试官开始提问题,既有关于材料本身的,也有像“如果有更多的时间,你认为哪里需要加强”、“你认为自己的创新之处是什么”等关于演讲本身的问题。
这一轮过后我口干舌燥,喝了两大杯水。上午的面试告一段落,面试官和我们一起吃午饭。午饭是从很高档的餐厅点的一份份的外卖。尽管鸡腿饭看上去很好吃,但我想到啃鸡腿的动作不雅,既然和面试官一起吃饭就还是算了吧。也许我太多虑了…… 午饭时大家开始闲聊,谈到ubs里的工作、面试官平时的爱好等等,气氛很和谐。
下午首先开始群面,我们6个变成上午谈到那家翻译服务公司的雇员,要一起开个会,根据发下来的另一份材料,商讨怎样才能争取到ubs这个客户。材料里给出了翻译服务公司与ubs过去的合作历史,由于某某人去年跳槽造成与ubs的合同额大减…… 总之又是非常复杂。大家七嘴八舌的开始讨论,面试官随意的坐在附近的角落里观察我们。会开到一半,我们已经总结出了几个建议。
忽然hr走过来说,董事会刚刚发来一份紧急传真,接着把一张纸放在了我们的桌上。凑过去一看,是说我们的竞争对手创造了一种新的服务模式,马上就要争取到 ubs这个客户了,要求我们立刻提出两项解决方案来应对。就像摩根士丹利的群面一样,变化突然来临,我们必须调整自己马上应对。
虽然我已经经历过三次群面了,可心里还是没有底,也不知自己表现得究竟如何。群面之后的两轮面试主要也不是问技术问题,而是过去的经历。他们会很深入的了解你的想法,从中了解你的性格、人生规划。对于这样的面试,我想引用高盛的一句话“be yourself.”一定要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有些问题可能比较尖锐,但千万不要装也不要编,不会的就说不会。
面试的间隙,hr还买来星巴克的小点心让大家“补充能量”。不过两轮面试过后差不多已经6点了,真的是精疲力尽。
终面过后两周,我收到了offer.历经千辛万苦,折腾了四个多月,我终于可以去香港工作啦!努力目标达到的时候固然很开心,回头看看走过的曲折历程,体会每一次经历、每一次挫折,真正值得高兴的是可以从经历中学到东西,这才是真正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