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江苏公务员考试热点导航 | |||||||
最新资讯 | 报名时间 | 职位表查询 | 考试时间 | 成绩查询 | 分数线 | 面试时间、名单 | 收藏本站 |
1、在产业转型和新兴市场的开拓的 情况下,中国近期的经济发展将更多地 投资和内需。投资涉及政府行为,当然不单纯是个经济问题。如果权力监督不力,低水平、低效率的投资现象便不会是个例。中国有庞大的内需市场,但民间的财富和购买力并没有一些媒体所 的那么大。低迷的股市使中产阶级的人数 ,处于跌势中的房价在普通民众眼中仍显高昂。要提振中国的内需市场,关键是改变社会财富分配向政府和强势群体倾斜的局面,做到真正的 。
A. 尚需时日 依赖 渲染 锐减 藏富于民
B. 来日方长 依靠 宣传 减少 为民服务
C. 尚需时日 依赖 报道 骤减 执政为民
D. 来日方长 依靠 传说 递减 为民敛财
2、科学上有两种时间计量系统:基于地球自转的天文测量而得出的“世界时”和以原子振荡周 期确定的“原子时”。“世界时”由于地球自转的不稳定会带来时间的差异,“原子时”则是相对恒定不变的。这两种时间尺度速率上的差异,一般来说一至两年会差大约1秒时间。
从这段话中可知( )。
A. 世界时精度比原子时差
B. 世界时不能用于科学计量
C. 目前使用的是原子时
D. 原子时已取代世界时
3、生命是一场充满意外收获的伟大历险,看上去难以掌握,其实机会无处不在。如果你从不犯错,或者从没有人批评过你,那么你肯定没进行过任何大胆的尝试。如果一个人这样生活,那么他肯定无法发挥出所有潜力,当然也就很难真正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这段文字主要是想说明( )。
A. 人生要勇于尝试
B. 生活的乐趣在于冒险
C. 生活中机会无处不在
D. 一个人不可能从不犯错误
4、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来的是深思。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一种“千红一杯,万艳同窑”热闹后的落寞。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那慵懒的阳光。坐在一个人的房间,倒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卷也常会生出好多感慨:茶要沸水以后才有浓香,人生也要历经磨练后才能坦然。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
A. 喝茶时的心情
B. 人生淡,茶水清
C. 喝茶,喝的不光是心境
D. 喝出茶苦,才“嗅出”出茶香
5、日常饮食不要片面追求动物性蛋白,而应当以大豆蛋白替代部分动物性蛋白,因为大豆蛋白不仅能满足人体成长需要,而且没有高动物性蛋白膳食的副作用,能帮助我们疏通心血管,保护心脏健康。与低脂肪饮食配合,每天摄入二十五克大豆蛋白,可降低患心脏病的危险。
这段话主要是针对什么问题阐述观点的?( )
A. 高动物性蛋白膳食有副作用
B. 必须疏通心血管,保护心脏健康
C. 日常饮食结构中动物性蛋白摄入量过大
D. 大豆蛋白没有副作用
6、山水园林城市目前来讲是人类理想的居住环境。为什么山水这么重要呢?因为人的本性里面有对自然亲和的一面。人本来来自于自然,本来就是动物,天然地具有自然性。我们长期居住在钢筋水泥里面,就好像孩子失去了母亲,一旦回归了自然,我们就得到了心里的安慰,就好像孩子找到了母亲一样。
根据上述文字,山水园林城市目前之所以是人类理想的居住环境,是因为( )。
A. 人类依恋母亲的自然属性
B. 人类依赖自然的动物属性
C. 城市居民对乡村生活的怀念
D. 城市居民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7、“人际环”是一种描述人际互动的模式。它主要显示怎样的性格特征有利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人际环”显示的规律是:在控制维度上遵循互补原则,即支配引起顺从,顺从引起支配;在亲和维度上遵循相似原则,即敌对引起敌对,友好引起友好。遵循这样的规律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下列说法与这段文字的要点不符的是( )。
A. 对他人友好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B. 与人交际中过分顺从往往会被人控制
C. 用敌对的态度与人相处同样会招致他人的敌对
D. 性格不同的人也有可能成为亲密的朋友
8、今天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在为中华民族写历史,让我们一起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宏观地看我们两岸合作的愿景。
句中的“愿景”指( )。
A. 愿望和前景
B. 心愿和远景
C. 心愿和心景
D. 愿望和景致
9、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如此,而且春天的西湖是最美丽的季节。
B. 现在,电子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提高和造就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C. 人们的悲哀在于,应该珍惜的时候不懂得珍惜,而懂得珍惜的时候却失去了珍惜的机会。
D. 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这些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10、本书作者希望以这本书为读者学习英语句型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与上面句子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
A. 本书作者希望以这本书能对读者在学习英语句型方面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B. 本书作者希望以这本书能帮助读者在学习英语句型方面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C. 本书作者希望能以这本书为读者正确地理解英语句型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D. 本书作者希望这本书能引导读者在学习英语句型方面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大漠孤烟、长城峰燧、丝绸古道、帝王陵寝、潇洒源头、葡萄美酒、古寺梵音、戈壁驼铃、敦煌艺术、雪域风情、峨眉风光、丽江古城、三峡风光……
无不引人入胜。就资源而论,文物古迹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两者关系处理得当,就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果处理不好,破坏了文物,也破坏了旅游资源,就会两败俱伤。因此,在旅游业高速发展中,保护文物刻不容缓。
首先,旅游业是经济产业,而旅游本身却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我们不仅要经济效益,而且要注意社会效益,而社会效益有时比经济效益更重要。其次,文物单位搞旅游,一定要适度,不可越出自己的容量。丽江去年接待了280万游客。这个数字太惊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说:“当游客的人数超过了一处古迹的承受能力时,就难以使文物保护工作达到作为世界遗产所要求的标准。”试想,敦煌莫高窟的洞窟面积那样狭小,又不通风,如果几十人往里挤,那将是个什么局面?对壁画肯定是灾难。故宫在旅游高峰期曾一天接待12万人次。游客摩肩接踵,这哪里是参观博物馆?这种情况如不加以限制,不仅文物受到破坏,对参观者也是一种愚弄。第三,缺乏管理的文物单位,不可贸然开放旅游。如楼兰古城、尼雅遗址,没有全面发掘清理,甚至有文物暴露于地表,在没有人管理的情况下,贸然开发旅游,其后果可想而知。第四,在文物景点,防止乱拆乱建。美国洛杉矶盖蒂文物保护研究所官员去年到泰山参观时“大吃一惊”,因为他在那里发现了“缆车、废弃物和唯利是图的商业行为”。在外国人感到吃惊的地方,我们都习以为常。在文物景点架缆车、建商店甚至游乐设施,破坏景观,污染环境。总之,实施文物旅游时,一定要注意其文化内涵的宣传,文物保护放在首位。保护好了文物,也就保护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
11、文物单位接待游客要适度,文中举出的不适度的例子是( )。
A. 丽江去年接待280万游客,敦煌一个石窟里一下子挤进了几十人
B. 丽江去年接待280万游客,故宫高峰期一天接待了12万人
C. 敦煌一个石窟里一下子挤进了几十人,故宫高峰期一天接待了12万人
D. 泰山上居然有缆车,在文物景点居然建立商品和娱乐设施
12、美国洛杉矶文物保护官员游泰山时“大吃一惊”,说明了( )。
A. 泰山上真的有车,人们登山览胜便利多了
B. 文物旅游单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喜人
C. 泰山在旅游高峰游人严重超量,使人很扫兴
D. 文物景点上乱拆乱建现象相当严重
13、假定下列旅游方式在参观文物景点时都是实际存在的,请根据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推断作者不赞成的一组旅游方式是( )。
①在国家森林公园坐缆车鸟瞰湖光山色
②在八达岭坐缆车游览长城,将长城内外的风光尽收眼底
③游客乘敞篷汽车进入曲阜的孔林参观游览
④坐直升机盘旋于江河源头,观赏那里的奇异风光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4、根据文意,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保护文物与发展旅游要协调进行
B. 西部文物古迹丰富,要大力发展文物古迹旅游
C. 开展文物古迹旅游时,文物保护要放在首位
D. 开展旅游不仅要看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
15、以下选项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是( )。
A. 旅游发展对文物破坏极大
B. 文物古迹是旅游业重要资源
C. 在发展旅游中注意保护文物
D. 保护文物刻不容缓 1.正确答案是 A
来源 2009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第41题
考点 混搭填空
解析
考查成语与实词混搭的辨析与填空。
第一空应该与后句中“近期的”相对应,“来日方长”是说未来的日还很长,表示事有可为,或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尚需时日”是说还要一段时间。题干是说转型和开拓新市场,并没有“事有可为”的肯定意味,只单纯说明时间,故填“尚需时日”比较合适,排除B、D。第三空有关键词“但”,有强调后句的意思。“渲染”指夸大的形容,有贬义,放在这里比“报道”更能表达观点,故排除C。
本题其他空同样考察语境选择。第二空“依靠”是需要他人的帮助,“依赖”是不可缺少对方的帮助,关系已经是不可分割了。题干说经济发展与投资和内需的关系,目前已经到“不可分割”的程度。第四空“中产阶级的人数”,用“减少”不够突出情势、“骤减”程度太深,“递减”需要前后比较,这里并没有,所以“锐减”合适。第五空“改变财富倾斜”,“敛财”是贬义,“为民服务”、“执政为民”都没有描述财富转移的情况,所以“藏富于民”合适。故正确答案为A。
2.正确答案是 A
来源 2013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A类)第18题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该题为细节判断题。
由材料中“世界时由于地球自转的不稳定会带来时间的差异,原子时则是相对恒定不变的”可知“世界时精度比原子时差”,所以A选项正确;B、C、D选项文中并未提到。
故正确答案为A。
3.正确答案是 A
来源 20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B类)第20题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本题属于隐含主旨题。
文段先总说“生命中的机会无处不在”,然后用两个“如果”从反面论证了大胆尝试的后果,以此鼓励人们要勇于尝试。故正确答案为A。
B项“乐趣在于冒险”是对原文的断章取义,故排除;C项的表述不够全面;D项只停留在表面,并非原文段要说明的问题。
4.正确答案是 A
来源 2008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第4题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知此题为表面主旨题。本题的主旨句是第一句: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来的是深思。因为心境不同,对茶就能品出不一样的“味道”,而这些“味道”(沉默、忧伤、落寞、春天的日光、感慨)其实就是自己当时喝茶的心情。因此答案为A。B选项中”人生淡“显然并不符合文段最后一句的含义。C选项与主旨句相反,材料说的就是喝茶的“心境”。D选项中“茶苦”并未提及。故正确答案为A。
5.正确答案是 C
来源 2006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第17题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本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材料主要讲的是要用大豆蛋白来代替动物性蛋白,减少动物性蛋白的摄入的原因,由此可见,这段话主要针对的问题是日常饮食中动物性蛋白摄入量过大,故正确答案为C。
A、B、D选项都是阐述说明应当以大豆蛋白替代部分动物性蛋白的原因,不是主要针对的问题。
6.正确答案是 B
来源 2009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第31题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由提问方式可以判断出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材料中明确地对“为什么”作出了回答,“因为人的本性里面有对自然亲和的一面。人本来来自于自然,本来就是动物,天然地具有自然性”。四个选项中,只有B选项表述最为准确。A项错误,因为材料是将自然比为“母亲”,人依恋自然是源自动物属性;C、D两项偷换概念,材料中说的是“山水园林城市”,并不能将其等同于乡村生活或者自然生活。
故正确答案为B。
7.正确答案是 B
来源 200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A类)第70题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题干中的互补原则是说通过建立支配与顺从的互补关系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不是讲人际交往中的态度,故B项不符合。由末句“遵循这样的规律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可知A项正确;题干中提到相似原则——敌对引起敌对,友好引起友好,C项只是这一原则的另一种表述,排除C项;“人际环”主要显示怎样的性格特征有利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性格不同的人也可以依据“人际环”显示的规律,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D项正确,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8.正确答案是 A
来源 2008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第19题
考点 词句理解题
解析
愿景,意思是:所向往的前景。材料中“愿景”二字应该结合语境理解。抓住关键词“历史的制高点”,所以“愿”理解为“愿望”比较贴切,与“制高点”相呼应;“景”就是“前景”,与“历史”相对应。故A正确。
“心愿”没有和“制高点”呼应,没有“愿望”贴切;“心景”,是心情、心境的意思,不合语境;“远景”和“景致”没有和“历史”相呼应。所以B、C、D都不正确。故正确答案为A。
9.正确答案是 C
来源 201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第17题
考点 病句辨析题
解析
此题为病句辨析题。
A选项中的主语“西湖”与宾语“季节”搭配不当,故排除A;B选项中的动词“提高”与宾语“人才”搭配不当,故排除B;D选项中的“好坏”、“优劣”与“重要保证”搭配不当,犯了两面对一面的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
10.正确答案是 B
来源 2009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第20题
考点 词句理解题
解析
本题考查词句理解的能力。
题干主要在说作者希望这本书能在学生学习英语句型时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强调“帮助作用”,B项正确。其中A项具有迷惑性,题干强调书的“帮助作用”,但A项在强调“书”,侧重点偏离了,故不选;C项“正确地理解”与题干不符,故不选;D项“引导”题干并未提及,故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B。
11.正确答案是 B
来源 2007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秋季)第66题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文物单位搞旅游一定要适度,然后举了丽江去年接待280万游客和故宫一天接待12万人作为负面例子讲述旅游不能超出自己的限度,B项正确。
敦煌一个石窟里一下挤进去几十人是“试想”,并不是真实的例子,所以AC不选;泰山有缆车,文物景点建立娱乐设施是为了说明“在文物景点,防止乱拆乱建”而举的例子,D也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B。
12.正确答案是 D
来源 2007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秋季)第67题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文中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在文物景点,防止乱拆乱建”这一保护措施,所以从另一个方面,通过这个例子也看出了泰山上文物景点乱拆乱建现象相当严重,D正确。
文物保护官员游泰山大吃一惊的原因是看到泰山有“缆车、废弃物和唯利是图的商业行为”,而不是因为泰山有车,登山便利,也不是因为有人超量,所以AC都错;B项“喜人”明显与文章意思相反。
故正确答案为D。
13.正确答案是 A
来源 2007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秋季)第68题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文中说“在文物景点架缆车、建商店甚至游乐设施,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可知作者是反对旅游景点修建缆车的,所以①②都不是作者赞成的游览方式。
“乘敞篷车”、“坐直升飞机”等在文中都没有提到,所以不能推断是否不赞成。故正确答案为A。
14.正确答案是 B
来源 2007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秋季)第69题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文章中说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应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并且“保护文物刻不容缓”,所以B项“大力发展文物古迹旅游”与文意不符。
根据“两者关系处理得好就会相得益彰,处理不好,就会两败俱伤”可知保护文物与发展旅游要协调进行,A对;根据“在发展中,保护文物刻不容缓”可知文物保护要放在首位,C对;D项是对文章第三段第二句的同义转换,也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B。
15.正确答案是 C
来源 2007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秋季)第70题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属于标题选择题。
材料首先提出在旅游发展中,保护文物刻不容缓这一个观点,然后从四个方面具体讲述了如何保护文物。C项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当选。
材料重点不是在说旅游发展对文物的破坏有多大而是在说如何保护文物,所以A不选;B项没有点出“如何保护”之意;D项没有点出“在旅游发展中”。故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