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高三>导航 > 最新信息

2013年高三历史必修三模拟试卷

2013-11-20 10:38:00 来源:无忧考网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3年高三历史必修三模拟试卷》,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Ⅰ卷 (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仁政和道德教育 B.王道和民主政治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D.实行人治或法制
2.当时儒家“民本思想”与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主要不同是
A.讨论主题不同 B.诞生的政治氛围不同
C.价值取向不同 D.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回答3-5题
3.《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体现的忠义思想,明显来自儒家思想中的
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C.宋明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
4.宋明理学家倡导的 “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5.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6.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美文化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7.两宋时期我国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与其关系密切的文化现象有
①传奇出现 ②词成为文化主流 ③瓦子、勾栏兴起
④出现许多话本 ⑤杂剧产生 ⑥绘画成为商品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⑤⑥
8.在美术鉴赏课上,美术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清代郑燮的
名作《墨兰图》(如右图),同学们展开了充分讨论,后得出了
如下几个关于这幅作品的特点,你认为哪一点不符合史实。
A.借竹喻人 崇尚气节 B.意在笔先 趣在法外
C.以形写神 表现气质 D.诗书画印 综合一体
《 墨兰图》
9.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叫斯芬克斯的怪兽。它有一个谜语,询问过路的人,谜面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许多人因回答不出来被它吃掉。终少年英雄俄狄浦斯给出了正确的谜底—-“人”。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一了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怎样的哲学思想?
A.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 B.尊重自然规律
C.强调认识世界的主宰 D.渴望征服自然
10.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A.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B.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11.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一个国家的民情、民风、民俗决定了这
个国家的法律特征。根据你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背景的了解,你认为传统中华法系的特征是:
A.以礼入法,礼刑结合     B.西学东渐,中西结合
C.注重伦理,三教合一     D.尚法自然,无为而治
12.德国哲学家歌德曾经说过“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则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这里的“旧时代”和“新时代”是肯定了伏尔泰和卢梭的哪一主张?
A.抨击天主教会;提出社会契约论 B.反对等级制度,主张天赋人权
C.反对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制度 D.倡导君主立宪,废除宗教
13.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状态是从人人都认为他本身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这表明孟德斯鸠对自由的看法是:
A.自由是人的一种心境体验 B.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的约定
C.自由的条件是安全有保障 D.自由是法律许可范围的自由
14.19世纪末的中国又出现了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次思想运动的主要 内容有
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民主共和 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③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 ④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A.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是西方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致性表现在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③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
16.严复(1854-1921)是我国近代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曾留学海外。假如他在30岁左右有机会周游世界各地,他有可能
①到德国欣赏《命运交响曲》②到法国参观印象派画家的展览会
③在美国欣赏电影《摩登时代》④在北京观看谭鑫培表演京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传播终导致了法国*爆发,*了封建王朝,建立了共和国,而17世纪中国思想家的思想影响却远未能达到这一步。产生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思想家们的思想产生的时间较早
B.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法国
C.当时中国的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法国
D.当时中国思想家们没对未来社会提出政治设想
18.“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对当时中国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A.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B.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C.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中国科技水平世界
19.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的根本目的是
A.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B.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
C.完善社会主义制 D.让各种思想自由辩论
20.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敏锐地认识到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自告奋勇抓教育,为此他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①领导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倡导尊师重教 ②恢复教学秩序和高考制度③提出发展教育的“211工程”④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
21.二十世纪20、30年代,欧洲发生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列何者是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
A.铁路与轮船 B.电视和电影 C.报纸和广播 D.网络与漫画直
22.恩格斯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由此,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欧洲文坛出现
A.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B.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C.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D.古典主义、现代主义
23.右图“希望工程宣传画”说明了90年代以来,政府实行“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是加紧
A.扫盲工作
B.普及义务教育
C.加强中等教育
 D.发展高等教育
24、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他获取史料的重要方式是
A.实地调查     B.文献查阅  
C.道听途说     D.考古发掘
25.右图的烟标反映的史实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l号
C.中国成功发射“神州”5号
D.中国首枚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6题11分,第27题17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0分。总分50分。
26.(11分)下面是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存在对西学的争论:
甲:中国是文明古国,周围国家是蛮夷禽兽之国,文化落后,因此,只能是以夏变夷,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夷变夏”。
乙: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丙:乙是在“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并无新奇”,其意在“扬已抑人”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1)比较指出甲、乙、丙三人对待西学的态度有何不同。(6分)
(2)某中学准备就丙的观点开展一项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确定一个课题。(2分)
课题:
(3)请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谈谈你的看法。(3分)

27.(17分)在2007年l0月15日召开的中共xx大上,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西方世界日益关注中国的过程中,《时代》周刊是典型的代表。毛泽东和邓小平曾分别于1949年和1979年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2007年2月7日京西社区


(1)《时代》周刊将上述两人列为当时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2)以上述两人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什么?(2分)各有何现实意义?(4分)
材料二 江泽民说:“毛泽东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接着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05年7月31日中国军网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为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所发表或提出的重要论著或理论。(6分)
材料三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007年lO月15日中共xx大报告
(4)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继承和坚持xx届xx全会以来我党所开创的哪些政治、经济路线或政策?(3分)

28、(12分)科学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既能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也能改造人的客观世界,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根据相关知识回答:
(1)世界近代自然科学是从中世纪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发展的,并对教会宗教神学产生了极大冲击。试举例说明近代自然科学是怎样冲击教会神学的?(1分)
(2)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革新,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观察下图,根据所学识回答有关问题:


请回答:
图1的应用对生产产生了哪些影响?(3)
图2的应用如何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3分)
图3的出现有何负面影响?(3分)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重视科技的发展。请举一例说明,新中国的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2分)
29、(10分)
材料一:“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同时出现,同时消灭的。”
――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
(1)请谈谈你对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这段话的理解。(4分)
材料二: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了解我的音乐,谁便能超越常人无以摆脱的苦难。
——贝多芬
材料三 贝多芬自称是“强硬的民主主义者”。1797年,拿破仑率领大军直逼维也纳,贝多芬对拿破仑仰慕不已,把他当成建立伟大共和国的英雄人物,并为他谱写了一首交响曲,乐曲总谱上写着“题献给拿破仑•波拿巴”。可是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贝多芬勃然大怒,叫喊到:“这么说来,他也跟一般人没什么两样.现在他必会蹂躏着所有的人权以满足野心,他将凌驾于其他人之上而成为暴君。”贝多芬抓住乐谱的封面撕个粉碎,扔在地上。当这节交响乐出版时,贝多芬把标题改为“英雄交响曲一一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2) 结合材料分析贝多芬取得成功的原因。(3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贝多芬对拿破仑态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
1—5ABCBA 6—10 DACAB 11—15 ACCDA 16—20 ABBAD 21—25 BCBAB
26.(11分)
(1)甲:反对学习西学。(2分)
乙:第一层次:主张学习西学。(2分)
第二层次: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或技术但不学其制度。
丙:第一层次:主张学习西学。(2分)
第二层次:主张不仅学西学的技术,也要学习西方的制度或主张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学习西学。
(2)凡课题必须符合研究的框架要求,所确定的课题必须是可研究的,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当作课题。从形式上看它不完全等同于自命题作文,应是正面的、陈述的、简短的。应包含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以及研究的结果会是什么等。
如19世纪后期“西学中源说”的危害分析等。(2分)
(3)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不断开拓创新。(3分)
27.(17分)
(1)①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即将取得民主革命的后胜利,引发中国社会的巨变。(1分)②1978年底,xx届xx全会召开,在邓小平的指导下,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世界上。(1分)
(2)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2分)②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2分)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也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2分)
(3)①*时期,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和《湖南农*动考察报告》等文章。(2分)②*失败后,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2分)③抗战时期,先后发表《论持久战》和《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2分)
(4)路线、政策:“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改革开放; “一国两制”。(3分),答出其他政策,只要符合题意,也可适当给分)

28、(12分)
(1)哥白尼“日心说”打破了教会的“地心说”;达尔文进化论冲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举一例即可,1分)
(2)蒸汽机:积极: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消极:如资源的大量消耗;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等。(3分)
发电机:电灯的发明使人类告别了油灯照明的时代;电话、电车等的发明使信息交流和交通更便捷;各种家用电器既减轻了家务劳动,又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3分)
互联网;出现了信息泛滥。网络犯罪等许多新问题;部分人沉迷网络,影响身心健康及正常的工作和学习。(3分)
(3)袁隆平培植出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还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2分)
说明:答案不必拘泥具体文字表述,如答出其它内容只要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9、(10分)
(1)理 解:丹纳的观点不完全正确。他认为艺术品、艺术家无不受到当时的社会精神和社会风俗的影响,因此“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同时出现的”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是,“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同时消灭的”的说法是不恰当的。因为艺术家的精神和艺术家的作品是不会随着时代的结束而结束的。(例如新古典主义美术就反映了在社会动荡的*时期人们对英雄主义的崇拜和呼唤。但是*结束以后,艺术家的精神和艺术家的作品一直影响着后世。)(4分)
(2)原 因:融入社会潮流,追求进步与光明;个人面对困境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和突出的艺术才华。(3分)
(3)问 题:贝多芬对拿破仑态度的变化说明了贝多芬对专制的憎恶,对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的赞颂,对自由和欢乐的渴求。(3分)

高三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