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碰撞与冲突
教学目标
课程要求:
1、了解19世纪下半期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2、欣赏19世纪下半期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列举19世纪下半期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民族性。
4、从学习欣赏文学艺术作品中体验历史的发展变化,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能力。
重点: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文学艺术获得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
难点:对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的理解,并且能结合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理解文学的文学艺术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教学要点
一、文学的主流:批判现实主义
1、背景: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矛盾尖锐。
2、主要特点:
3、影响:
4、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二、美术的主流:
A、现实主义
1、背景:(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2、主要特点:主张以“写实”的手法来表现一切,是一种接近人民的艺术。
3、代表人物及作品
B、印象主义
1、背景
2、主要特点
3、代表人物及作品
三、音乐的主流:民族乐派
1、背景
2、主要特点
3、代表人物及作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投影:“中学生必读名著目录”
要求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1)你读过哪些名著?喜欢哪几本?为什么?
(2)你还记得名著中有哪些喜欢的章句?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是什么?作者的思想是由什么决定?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引入丹纳的观点)
投影:“丹纳(法国艺术评论家)的一段话”
“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设计思路]由学生感兴趣的文学名著导入,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并有助于帮助他们明确“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自然地引入丹纳的观点,并为接下来“从历史角度分析这一时期文艺主要流派的形成”提供一定的方法论。
投影:课题:二、“碰撞与冲突”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的文学和艺术
(教师层层设问,学生思考回答)
师问:为什么这一时期文艺界会出现“碰撞与冲突”的现象? 引导学生从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巨大变革上考虑。(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确立,日益体现出优越性;经济上,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已经完成,其他国家相继进行)。
教师讲述:这一时期的世界在发展,但这种发展并不平静与和谐,充满着冲突和斗争。我们来看两段材料。
投影:“背景资料”
材料一:“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的财富飞速增长,但劳动群众反而日益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对工人阶级来说,新建起来的工厂,并不是‘文明的庇护所,不过是昏暗、肮脏的牢房’……”
“在社会上,‘迈达斯的祸害’到处弥漫,就好像古希腊寓言中的国王迈达斯一样,人们贪婪的企图把一切都变成黄金;在闪闪发光的金钱面前,花朵、诗歌、友谊、爱情,一切都黯然失色了。金钱至上,物欲横流。”
——哈孟德夫妇:《近代工业的兴起》
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及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 ——《共产党宣言》
思考:两段材料反映了当时哪些问题?
(学生根据材料归纳):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日益积聚的社会矛盾也变得更加尖锐和复杂,如这一时期工人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人们思想道德价值观的变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侵略者间的斗争,等等。 归纳背景为: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矛盾尖锐。
(教师总结):这种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反映在文学领域,就出现了以批判现实主义为主流的文学派别。
一、文学主流:批判现实主义
教师讲述:在19世纪下半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中,可谓人才辈出。不过,要说起经典、的,相信大家马上会想到巴尔扎克,他因其小说集《人间喜剧》被喻为“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法国的书记员”。
(学生看书,了解《人间喜剧》)
投影:“《人间喜剧》评论”
“它是一个有许多窗口的房间,读者从不同的窗口望去,看到的是不同的天地,有不同的人物在其中活动。这些小天地之间有道路相通,道路是由金钱铺就的,于是读者面前出现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复辟时代的法国社会。”
——选自吴岳添《世界文学名著》
(教师设问):那么,巴尔扎克是如何在小说中体现其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呢?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究竟有哪些特点和影响呢?接下来,我们以《欧也妮•葛朗台》(《人间喜剧》中的一篇)为例,来一起感受一下巴尔扎克式的讽刺与犀利。
投影:“名段赏析”
欧也妮•葛朗台(书影、图片)
文字材料:《欧也妮•葛朗台》小说片段,课前发(见附录),学生事先阅读。
学生各抒己见(略)
[设计思路]通过典型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让学生深刻体会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选择的文字材料是原语文教材中的小说片段,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金钱关系揭露和批判得比较深刻,学生能更好地感受批判现实主义的锋芒,进而归纳出这一文学流派的主要特点及影响。
主要特点:
(1)真实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矛盾
(2)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性
(3)注重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影响:现实主义作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法律、道德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同时,深切同情饱受辛酸苦难的劳动人民。
(教师过渡):除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外,你知道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还有哪些名家名篇吗?(学生阅读材料,归纳整理)
投影:“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表格)
代表人物 国家 代表作品 评价
司汤达 法 《红与黑》
巴尔扎克 法 《人间喜剧》
狄更斯 英 《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双城记》
勃朗特姐妹 英
托尔斯泰 俄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果戈里 俄 《死魂灵》
陀斯妥耶夫斯基 俄
马克•吐温
黄遵宪
巴鲁迪 美
中
埃及 《竟选州长》
《台湾行》、《哀旅顺》
二、美术主流:
(教师过渡):如果说,作家用文字来记载社会真实的话,那么,美术家则用画笔,来书写他们对那个时代的感悟与情绪。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张画,请大家想想,你觉得哪幅画有可能是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同一时期的作品?
投影:“四幅美术作品”(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米勒《拾穗者》、达芬奇《蒙娜丽莎》、毕加索《阿维农的少女》)
(学生欣赏,思考回答。选择米勒农民画的理由——这一时期的美术,也注重对现实的还原,其背景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同”)
教师由此导入“美术的主流”——现实主义
教师讲述:与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美术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绘画,主张以写实的手法来表达一切,是一种接近人民的艺术(主要特点)。普通劳动者、大自然被作为独立题材受到了画家们的欢迎。而“现实主义”一词的首次提出,也正这一画派的核心人物库尔贝有关。我们来看他的代表作《石工》。
投影:“法国库尔贝《石工》(画作)”
背景资料
“《石工》的情节发生在烤人的太阳下,在道旁的沟边。石工的形体微微地突出在高耸的绿色山坡前,山坡几乎填满了整个画面,上面飞驰过一大层云影。仅仅在画面的右角,在山坡后面,可以看到一角蓝天。这儿丝毫没有虚构的东西,我的亲爱的朋友!我每天散步时都看到这些人。而且,这个阶级的人们往往就是这样度过一生的。”
——库尔贝谈自己的艺术构思
说明:《石工》是社会底层劳动大众的真实写照。画中的原型,是库尔贝在路上偶遇的两位打石头工人,为了创作的真实,后来画家邀请了他们到自己的画室里当模特儿,完成了这一作品。
(学生欣赏,体会)
投影:“俄国列宾《伏尔加河纤夫》(画作)”
说明:现实主义美术的又一力作,画家以画为武器,抨击了俄国现实社会的黑暗和对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学生欣赏,体会)
(教师过渡):这一时期,除现实主义绘画外,还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画派——印象主义。我们来欣赏《日出》。请大家想想,这幅画与以前的那些画,大的区别是什么?
投影:“法国莫奈《日出•印象》、《睡莲》(画作)”
(学生欣赏,讨论,回答)
[设计思路] ]通过典型画作的欣赏让学生深刻体会印象主义绘画。
莫奈的《日出》,是印象主义绘画的开山之作,也是杰出的代表作。画家对“光与色”的巧妙把握,为我们呈现了班驳陆离远近有序的日出印象。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感受到这中光影和色彩带来的效果变化。
莫奈的《睡莲》,是他晚年重要的印象主义绘画系列。1893年,把吉维尼村附近的埃普特河水引进他院子里的一个人工修建的池塘,又在池塘中架设一座日本式小桥,池塘的周围种植垂柳和多种花卉,塘中则种满了睡莲。莫奈把整个身心都投在这个池塘和他的睡莲上面了。这里选择的几张局部睡莲图,是莫奈在同一天中的不同时间对同一主题进行写生,结果却描绘出不同的光景与气氛,可以让学生去感受。
(教师提问):那么,为什么会在这一时期出现这一画派呢?(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当时物理学上的光学理论研究的影响)
(教师提问):莫奈的印象主义技法,是绘画的重*。那么,这一流派在后期,又有哪些名家名作呢?(塞尚、高更、凡高)
投影:“荷兰凡高《向日葵》”
(学生体会、感悟)
三、音乐主流:民族乐派
教师过渡):如果说,凡高用《向日葵》,细腻动人地表达了自己燃烧着的热情,那么,感情丰富的音乐家们呢?请大家注意,这一时期乐坛的主流是“民族乐派”,典型地表现为东欧、北欧、中欧国家用音响塑成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原因何在呢? 引导学生分析民族乐派兴起的背景。(背景: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在世界扩张,世界各国的音乐受到外来音乐的影响;东欧和北欧的民主运动促进了人们民族和民主意识的觉醒,艺术家们强烈要求摆脱外国文化的控制,发扬和创建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文化。)
教师讲述并设问:民族乐派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融入音乐创作之中。而的当推俄国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下面我们来欣赏老柴作品的两个经典选段。请大家边听边思考:两段旋律在感情上的大区别是什么?
投影:“柴可夫斯基(图片)”
(学生欣赏《天鹅湖》、《第六交响曲》选段)
[设计思路] 通过典型音乐选段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如果就柴可夫斯基音乐的民族性让学生体会,难度会比较大。因为音乐的民族特质必须建立在相互比较的基础之上。什么样的音乐更俄罗斯化,估计一般学生的感受是不强的。但对于两段在旋律和感情上明显有差异的曲调,相信学生能试着去理解。从柴可夫斯基前后期音乐中凝聚的不同情感,进而联想到他所处的不同环境和经历。据此,教师可以升华一下,给学生提供一种欣赏音乐作品的方法。
投影:“学习拓展”
如何欣赏音乐作品?(除了欣赏乐曲的节奏和旋律,还要了解作曲家所处的历史背景、作曲家的个人经历和创作动机等。)
(学生课后欣赏:民族乐派代表作品)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1、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源于
A.法国 B.英国 C.美国 D.俄国
2、标志着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诞生的是
A.《人间喜剧》 B.《红与黑》 C.《复活》 D.《双城记》
3、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顶峰的是
A.巴尔扎克 B.司汤达 C.列夫•托尔斯泰 D.狄更斯
4、恩格斯曾经对一部文学作品进行了高度评价:“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是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这部作品是:
A.《人间喜剧》 B.《悲惨世界》
C.《战争与和平》 D.《红与黑》
5、被誉为中国“诗界革命”旗帜的是
A.梁启超 B.黄遵宪 C.严复 D.康有为
6、俄国民族乐派中被称为“旋律大师”的是
A.贝多芬 B.舒伯特 C.柴可夫斯基 D.德沃夏克
7、民族乐派音乐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法国* B.工业革命
C.民族解放运动 D.民主、民族意识的觉醒
8、下列表述与印象派有关的有
①其产生受光学理论和画家实践的影响
②画家用光和色彩的变化来描绘外部世界
③其得名来自于名画《日出•印象》
④其开创者是法国人凡•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下列连线错误的是
A.德国-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B.法国-莫奈-《日出•印象》
C.西班牙-塞尚-《星月夜》 D.荷兰-凡高-《向日葵》
答案:ABCABCDAC
课后探究
(备选方案一)
1、归纳你读过的名著属于哪个文学流派?
2、如果你想写小说,你准备采用什么形式?描写什么内容?
3、爱好美术的同学开座谈会,每人把自己知道的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的画家和他们的作品说出来,然后找一两幅共同熟悉的话,进一步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特色。
(备选方案二)
活动名称:世界近代文学赏析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资料搜集、阅读、加工、整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活动方式和步骤:
1、 将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各组推荐一名组长,由组长组织每大组再分成若干小组。
2、每小组选择自己喜欢或了解较多的文学家及其作品进行研究,三个组长对各小组研究内容的选择做适当地协调,避免大家都集中在几个人物上。
3、学生协作,进行资料搜集、加工整理,后以书画(想象画)的形式展示出文学家的创作生活或文学作品思想内容、或作品中的精彩片段。也可以制作成一个图文并貌PowerPoint,上课时由学生对自己再创作的作品进行解说。
备用资料
1、图片资料:
《人间喜剧》中译本书影2张;《欧也妮•葛朗台》中译本书影1张、插图4张;美术作品10幅;柴可夫斯基图片1张。
2、文章资料:
丹纳文学评论选段;《近代工业的兴起》、《共产党宣言》文字选段;吴岳添《世界文学名著》评论选段;《欧也妮•葛朗台》选段(见附录);库尔贝艺术构思选段。
3、影音资料:
柴可夫斯基音乐作品《天鹅湖》、《第六交响曲》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