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 |
分析教学问题 |
①分析教材数列求和和数列综合及实际问题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般情况下都是出一道解答题,解答题大多以数列为工具,综合运用函数、方程、不等式等知识,通过运用逆推思想、函数与方程、归纳与猜想、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各种数学思想方法,这些题目都考察考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们都属于中、高档题目。 有关命题趋势: 1.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而不等式则是深刻认识函数和数列的有效工具,三者的综合题是对基础和能力的双重检验,在三者交汇处设计试题,特别是代数推理题是高考的重点; 2.数列推理题是将继续成为数列命题的一个亮点,这是由于此类题目能突出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区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灵敏程度、灵活程度; 3.数列与新的章节知识结合的特点有可能加强,如与解析几何的结合等; 4.有关数列的应用问题也一直备受关注。 预测2010年高考对本将的考察为: 1.可能为一道考察关于数列的推导能力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解答题; 2.也可能为一道知识交汇题是数列与函数、不等式、解析几何、应用问题上等联系的综合题,以及数列、数学归纳法等有机结合。 | ||
②分析学生:可能对公式的熟练程度不够,对解题思想理解不深刻 | ||||
确定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
掌握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索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列求前n项和的方法; 2.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数列的通项和递推关系,并能用有关等差、等比数列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 |||
建立解决教学的方案 |
① 求通项常用方法 ①作新数列法。作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②累差叠加法。 ③等比数列中,Sm+n=Sn+qnSm=Sm+qmSn; ④裂项求和 ⑤错项相消法 | |||
教学方式:讲授 | ||||
教学环境和教具:多媒体 | ||||
上课 |
运行方案 |
1、导课1.数列求通项与和 (1)数列前n项和Sn与通项an的关系式:an= (2)求通项常用方法 ①作新数列法。作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②累差叠加法。基本的形式是:an=(an-an-1)+(an-1+an-2)+…+(a2-a1)+a1; ③归纳、猜想法。 (3)数列前n项和 ①重要公式:1+2+…+n= n(n+1); 12+22+…+n2= n(n+1)(2n+1); 13+23+…+n3=(1+2+…+n)2= n2(n+1)2; ②等差数列中,Sm+n=Sm+Sn+mnd; ③等比数列中,Sm+n=Sn+qnSm=Sm+qmSn; ④裂项求和 将数列的通项分成两个式子的代数和,即an=f(n+1)-f(n),然后累加抵消掉中间的许多项,这种先裂后消的求和法叫裂项求和法。用裂项法求和,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裂项,如:、 = -、n·n!=(n+1)!-n!、Cn-1r-1=Cnr-Cn-1r、 = - 等。 ⑤错项相消法 对一个由等差数列及等比数列对应项之积组成的数列的前n项和,常用错项相消法。 , 其中 是等差数列, 是等比数列,记,则,… ⑥并项求和 把数列的某些项放在一起先求和,然后再求Sn。 数列求通项及和的方法多种多样,要视具体情形选用合适方法。 ⑦通项分解法: 2.递归数列 数列的连续若干项满足的等量关系an+k=f(an+k-1,an+k-2,…,an)称为数列的递归关系。由递归关系及k个初始值可以确定的一个数列叫做递归数列。如由an+1=2an+1,及a1=1,确定的数列即为递归数列。 递归数列的通项的求法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 (1)归纳、猜想、数学归纳法证明。 (2)迭代法。 (3)代换法。包括代数代换,对数代数,三角代数。 (4)作新数列法。常见的是作成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来解决问题: | ||
2、教学结构:题型1:裂项求和 例1.已知数列 为等差数列,且公差不为0,首项也不为0,求和: 。 解析:首先考虑 ,则 = 。 点评:已知数列 为等差数列,且公差不为0,首项也不为0,下列求和 也可用裂项求和法。 例2.求 。 点评:裂项求和的关键是先将形式复杂的因式转化的简单一些。 题型2:错位相减法 例3.设a为常数,求数列a,2a2,3a3,…,nan,…的前n项和。 解析:①若a=0时,Sn=0; ②若a=1,则Sn=1+2+3+…+n= ; ③若a≠1,a≠0时,Sn-aSn=a(1+a+…+an-1-nan), Sn= 。 例4.已知 ,数列 是首项为a,公比也为a的等比数列,令 ,求数列 的前 项和 。 解析: , ①-②得: , 点评:设数列 的等比数列,数列 是等差数列,则数列 的前 项和 求解,均可用错位相减法。 题型3:倒序相加 例5.求 。 所以 。 点评:Sn表示从第一项依次到第n项的和,然后又将Sn表示成第n项依次反序到第一项的和,将所得两式相加,由此得到Sn的一种求和方法。 例6.设数列 是公差为 ,且首项为 的等差数列, 求和: 解析:因为 , , 。 点评:此类问题还可变换为探索题形:已知数列 的前 项和 ,是否存在等差数列 使得 对一切自然数n都成立。 题型4:其他方法 例7.求数列1,3+5,7+9+11,13+15+17+19,…前n项和。 例8.求数列1,3+ ,32+ ,……,3n+ 的各项的和。 解析:其和为(1+3+……+3n)+( +……+ )= = (3n+1-3-n)。 题型5:数列综合问题 例9.( 2006年浙江卷)已知函数 =x3+x2,数列 | xn | (xn > 0)的第一项x1=1,以后各项按如下方式取定:曲线y=在处的切线与经过(0,0)和(xn,f(xn))两点的直线平行(如图)。 求证:当n 时:(I) ;(II) 。 解析:(I)因为 所以曲线 在 处的切线斜率 因为过 和 两点的直线斜率是 所以 . (II)因为函数 当 时单调递增, 而 所以 ,即 因此 又因为 令 则 因为 所以 因此 故 点评:数列与解析几何问题结合在一块,数列的通项与线段的长度、点的坐标建立起联系。 | ||||
3诱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思维总结 1.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1)公式法:适用于等差、等比数列或可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的数列; (2)裂项相消法:适用于 其中{ }是各项不为0的等差数列,c为常数;部分无理数列、含阶乘的数列等; (3)错位相减法:适用于 其中{ }是等差数列, 是各项不为0的等比数列。 (4)倒序相加法:类似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5)分组求和法 (6)累加(乘)法等。 2.常用结论 (1) (2) 1+3+5+...+(2n-1) = (4) (5) (6) | ||||
课后反思 |
评价效果 |
学生评价 |
题型全,精炼。典型题讲解的透 | |
自我评价 |
提高学生对题型的理解。 | |||
修改措施 |
.直接用公式时,注意公式的应用范围和推导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