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边坡
为美化路堑上边坡砌石防护,可通过栽植上爬下挂的绿色植物来覆盖或遮挡生硬的块石。但绿化改造存在以下问题:边坡较陡,栽种植物比较困难;多为石质,缺土层或土层太薄;缺水源或人工浇灌困难;植物适应性差,成活率低。为了使上边坡绿起来,先从下面两级台阶开始绿化改造。为保证植物生长必需的土层厚度及保持苗木生长所需的水分,改造方案采取了在每层防护的台阶的外缘砌筑50~60cm高的挡墙、在挡墙后回填30~50cm厚的土等工程措施;为保证植物成活,应选择适宜的苗木,特别要选择耐旱、贫瘠和适应恶劣生存条件的种类,如黑松、侧柏、爬墙虎、野蔷薇等。在改造方案中应注意工程措施的合理应用,切不可盲目增加台阶顶的附加荷载,以免影响上边坡的安全。
3.3.互通
互通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驾乘人员的视觉中心。在绿化改造时既要注重有利于交通安全,又要根据互通所处的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进行适当改造。根据互通所处的地理位置,可将全线互通按以下三种类型进行改造:
(1)城郊类(地处城市近郊或本身就是城市的一部分)。是出入城市的主要通道,因此绿化应与城市绿化风格相衔接,在突出城市内涵时,可根据主题要求以规则和抽象图案进行表达(如无锡互通采用了无锡市花梅花图案等),但图案设计不能太碎、太杂,面积也不宜太大,也可以小品进行烘托(如苏州东互通建了小桥、亭台等,营造了小桥流水的城市氛围)。
(2)田园类(地处农村田野,距城镇较远)。绿化形式应以疏散、自然为主,强调与自然风光协调,使互通融入原野。对于大片空地,也可结合苗圃成片成片栽植幼苗,既可形成一定的绿化量,又可为今后绿化提供苗木。
(3)中间型(离大城镇较远,但靠近小乡镇,地处农田原野,是城郊和田园型的中间类型)。在绿化表现上,要兼顾城郊和田园风格的双重性,强调和突出表现其个性,以达到给人以深刻印象目的。
3.4.服务区
服务区是道路景观的重要成景地,绿化应根据各个部位的功能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如在停车场可适当栽植高大乔木,既可适当分割大片的白色水泥路面停车场,改变单调沉闷的氛围,又可形成一定的绿荫,使车辆免受曝晒;服务区建筑群和广场还可以通过庭园式绿化手法建设一些花坛,加强美化效果,营造舒适宜人、轻松活泼的休闲环境。同时还可以根据各自所处地域背景特征,通过绿化加以表达,突出地方文化氛围,如梅村服务区即种植了许多带“梅”字的树种。
3.5.预留车道
预留车道绿化通过选用绿色植物模拟自然植物类群进行组合搭配而形成人工植被群落。为使公路绿化面貌清新,富有节奏和韵律美,在靠近公路一侧多用低矮灌木,在远离公路一侧则用高大乔灌木,进行不同树种搭配,组成数个单元模式,交替变化,反复出现,植物高低交错,疏密相间,单元有闭有敞,使之形成一条景观良好的绿化带。在预留车道土表面种植白三叶草以形成绿地;在隔离栅内侧边缘,统一栽植火棘、法青或大叶女贞,以形成绿篱,间隔种植矮花卉,既可美化公路,绿篱形成后又可起到隔离作用,减少隔离栅的维护。
4、结束语
(1)高速公路绿化工程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才能使绿化工程建成后在满足高速公路防眩、防护等基本要求的同时,起到美化高速公路和改善周围景观的作用。
(2)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绿化经过三年多的改造已基本达到规划、设计要求,显著地改善了高速公路的景观,提出的改造思想、原则及方案可供今后高速公路绿化建设参考。
(3)绿化工程同道路工程一样应注意避免重建轻养的做法,只有认真做好管养工作,加大绿化养护投入,才能保持绿化效果。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38
[2]陈连波、张国军。烟台至新河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浅谈,杭州:蓝天园林,2003.6.
[3]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考试大咨询工程师站点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