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设防标准: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有两个词汇,近期在媒体频频出现———“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专家解释,两者含义不同,不可混淆。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地震释放能量来决定,同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数值。而烈度,是指地震发生时,对波及范围内不同地点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因地而异,它受地震大小、离震源远近和当地场地条件的影响。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副所长、同济大学教授罗奇峰告诉记者,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全国各地的地震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情况等,划定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该区划图反映的是各地区的基本设防烈度。
如何设定房屋抗震设防水准?国家制定的房屋设计原则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对上海地区来说,小震、中震、大震分别指的是地震烈度的6度、7度和8度。“可修”是指房屋出现破坏,如出现裂缝,但不影响房屋主体结构;“不倒”是指房屋主体结构被破坏,但没有倒下,人们可获得逃生机会。上海的一般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为7度。
怎样的房屋结构抗震性能好?罗奇峰指出,我国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每类建筑结构都有抗震设计与抗震措施的要求和规定,是必须严格实行的。相对而言,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延性强,整体抗震性能好。对我国存在的量大面广的砖混结构的房屋,规范规定要在适当部位设置一定数量的圈梁和构造柱,加强建筑物的空间刚度和整体性,使建筑物在地震中避免或减轻破坏。
在城市,多数住房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混结构;高层写字楼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有些市民在装修房屋时,按照自己的喜好布局,随意拆掉承重墙或在承重墙上开洞,这样做会使房屋“开口”处发生刚度突变,降低结构抗震性能,容易导致房屋破坏。
不少专家认为,如果某地区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是7度,那么学校、医院这些人口密度大、地震后果严重的建筑,其设防烈度应该提高到8度。
规划先行:
大城市要控制灾害“放大效应”
地震短期临阵预报,是当今世界难以*的难题。人类对地震孕育、发生、迁移规律和前兆现象的复杂性还没有完全认识。
1995年,日本阪神地区发生里氏7.2级大地震,造成6000余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而此前,日本地震学界并未在震前对阪神地区采取特别的防御措施,以至地震发生时,从政府到百姓都感到猝不及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