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规划师考试>导航 > 经验分享

城市提升“抗震度”可借鉴日本经验(二)

2008-10-08 23:32:00 来源:无忧考网
  2001年,印度古吉拉特邦发生的里氏7.9级大地震,也发生在大家都认为不会发生强震的地质构造上,造成了重大的财产和生命损失。地震发生后,一些地震学家甚至惊呼:在印度已找不到安全的地方了!
  地震在不同区域发生,造成的损失也不同。假如发生在人烟稀少的沙漠地区,就谈不上是灾害;但如果发生在大城市,则会造成巨大灾害。人口稠密的城市对灾害具有“放大效应”。不少专家指出:“只有防字当头,尊重科学,才能尽可能减轻灾害。应该把城市的防震抗灾能力提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教授李杰等专家指出,根据建设部的要求,上海已开展抗震防灾规划的前期工作,其中包括:地震危险性评估;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性评估,应重视“城市生命线”工程,包括水、电、交通、通讯等设施;对已建和新建房屋的抗震性能评估和设防标准设定;避震疏散场所与通道的建设与改造等。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达到的防御目标是: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城市生命线系统和重要设施基本正常,重要工矿企业能很快恢复生产或运营。当遭受罕遇地震影响时,城市功能基本不瘫痪,无重大人员伤亡,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防灾意识:
  能否设立国定“防灾日”
  不少专家提醒,在群众中开展防震知识普及和避险自救互救技能训练,十分重要。
  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全世界震级在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中,20%以上发生在日本。阪神地震发生后,日本进一步加强了对地震的防御措施。全国各地有许多“体验中心”,免费向市民开放。这些中心内有模拟火灾现场的烟雾走廊,还有模拟地震室供人们体验。人们可学习自救互救及心肺复苏等技能。这些模拟地震室有的是社区开办的,有的是慈善机构或个人出资,在一些地震多发区,模拟地震室像健身房一样普及,使民众的防灾意识、知识储备和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有这样一个例子:汶川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在浦东陆家嘴地区一幢高层写字楼里,几位上海白领正与日本朋友谈话。突然楼宇晃动,几位上海白领非常紧张。而日本朋友则表现轻松,事后他们说,“这只是水平晃动,这样的晃动表明地震波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的,远震危险性不大。如果感觉地板上下跳得很厉害,那么震中就很可能在脚下,随后会有更大的水平晃动,那是比较危险的。”
  在日本的许多家庭,都会备有一个专用的急救箱或包,里面放置了绳索、手电筒、止血绷带、消毒药水和瓶装水等物品,以备灾害突发时逃生自救或互救之用。还有的家庭平日储备一箱矿泉水和饼干食品,以防备灾害发生后导致的断水断粮,增加获救希望。
  罗奇峰等专家建议,我国是否可借鉴日本的做法,每年设定一天为国定的“防灾日”,以此加强民众防灾意识,普及防灾知识。另外,街道、学校、企业等单位也需经常开展防火、防灾逃生演习,经常检查清理安全通道,习惯成自然,遇到灾害时就不会惊慌失措。
规划师考试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