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导航 > 最新信息

对中国素质教育的思考

2012-11-29 14:56:00 来源:无忧考网
说起中国教育,首先想到的是每年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今年新增毕业生七百多万,而有二百多万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又不得不让我联想到《中美两国大学生毕业就业的差异》这篇文章,我们时常说起国外的教育,上高中的时候也老听老师说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可是面对着高考,家长希望孩子考到一个好大学,学校希望提高重点率和率,教育局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的办学质量,这些期望和名誉的背后,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呢?
先让我们看一下,在近几年全球竞争力排行榜中,北欧小国芬兰一直名列前茅,成为具竞争力的国家,究其原因,在于完备的教育体系和良好的创新环境,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高中教育把培养综合素质高、有创造力和合作精神,能够独立探求知识的社会成员作为根本目的。而这种教育换来的成效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北欧的许多国家,工人和部长的工资收入是不相上下的,各种行业都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谁都可以住的上别墅,谁都可以买的起豪宅。教育关系到一个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在芬兰,人们可以选择他们喜欢做的事情,想去做的事情,感兴趣的事情,这也就达到了人才使用的高境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当一个人选择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自然工作才会爆发出更大的激情和能量。
再从中国的教育入手,慢慢谈。一项对全球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机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这不得不引来人们的担忧和反思。幼儿园读小学的内容,小学读初中的内容,初中读高中的内容,高中读大学的内容,而大学我们读什么?我们读幼儿园的内容---学习如何做人。人基本的就是得守诚信,可是我们身边的大学生,连这一点点都做不到,各种所谓的“小聪明”不计其数,让人不敢启齿去揭穿,只能黯然叹息,中国的教育怎么了?教育本该扬善惩恶,摒弃人间的自私、贪婪、懦弱和无知,而弘扬善良、奉献、坚强、求实的人性美,从校园到社会,任何现象都反映出中国的教育出问题了,成为了一个只注重分数,只注重成绩,而忽视道德培养和人格独立的教育根本目的。2008年,中国做出了一项重大的改革,在全国城乡推行免费九年义务教育,都说穷什么都不能穷教育,我们有钱了,我们富了,表面看上去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在不断上升,各地高校大幅扩招,可是质量呢?质量谁来保证?数量上去了,质量却严重下滑,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更进一步的深思!
一位老百姓借此表达了这样的心声:没有钱办不好教育,有了钱不改革体制和机制问题,同样办不好教育!
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周六日本是该好好休息的时间,睡个懒觉,去享受大自然,尽情玩耍的时候,却被家长强行的拉去上各种补习班,我不知道这个孩子喜不喜欢,但是如果喜欢,早上就不会因为六点二十分被姥姥叫起,表情那么沉重!我们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
正所谓防洪不可能靠堵,否则大禹治水的佳话就不可能流传到今天,一个年轻人,如果不能发现自己内心由衷感兴趣的事物,是很难单靠意志力将心凝住的,即使真的做到了,也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违反自然规律的事,老天一定会找回来的,《2012》那部电影不是没有根据的,即使不在今天,也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一个学生,长时间的被逼迫去学自己不愿意去学的东西,青春能量的累积肯定是要释放的,因为青春本来就充满着对丰富性的诉求,本来就该是激荡的河流,而不是水龙头里被控制了流速的自来水。可惜的是,没有潜心钻研一件事物,就很难看到它的真颜,也无力确定自己到底喜不喜欢,中国学生在高中肆无忌惮的透支着自己的“静心力”,重复化,模板化,灌输式让我们搞不清楚喜不喜欢,即使喜欢到大学也变得讨厌了,然而大学应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
是青年理性意识的萌醒,渐渐具备了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用自己的认知重新理解、构架所处的时代和世界,正该是好好读书,涉猎各种知识的黄金时期。可是,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大学再好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我们也会经常听到周围的人抱怨,大学什么都没学到,因为什么?是否静下心好好想过呢?12年的教育使我们习惯了老师灌输式的说教,陷入了被动式地接受,习惯了老师留下作业,我们去完成的应付模式,正因为不去主动地探求未知的世界,不去主动地与外界人和事的交流和沟通,使大学这个好的学习时代荒废过去,而这短暂的四年正是我们需要培养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的大好时光,可是对于有些人来说,浪费掉了,这是多么令人伤心的事情!
昨天不经意看到了《中美两国大学生就业差异》这篇文章,没毕业时没有那么深的感触,
一年过去了,再回头看这篇文章才觉得深有同感!
首先,对工作地选择不同。美国的大学生倾向于就近就业,而中国的大学生则倾向于到大城市工作。这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较大,大城市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发展机会相对较多,对大学生吸引力较大。但大城市本来毕业生就多,名方毕业生都想方设法涌到大城市,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同时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度。
第二,对职业的看法存在差异。美国某大学生就业服务网站进行的民调发现,80%的受访者认为:“首先是要有活可干”,“找工作应该是有活就干”。即便暂时找不到自己有兴趣的工作,他们也会做一些兼职,直到找到全职工作为止。美国大学生一进校门都有长远打算,早早就为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这主要表现为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及早规划,培养能力;二是不急于求成,不企求一步到位。他们即便找到工作以后,跳槽率也很高,对于他们,第一份工作更主要的是积累社会经验而非薪水和福利。然而中国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更注重物质利益,在选择上过分强调经济条件、生活环境、工资福利、,对职业的选择首先考虑的不是是否符合自己的专业,而是职业的附属物如工资、住房、福利等因素,要求一步到位。所以,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是大学生就业的热门选择。中国大学生普遍不愿意到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工作,主要原因是嫌工资太低、工作太累、环境不好、工作不稳定等。
第三,素质教育与学习思路不同。中美两国大学生在教育学习观念上存在很大差异,与美国大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他们过多地依赖体制、学校、老师和家长。正是独立意识的缺乏,使中国学生在学习态度上表现得比较被动。在许多中国高校,大学生上大学只是为了混一个毕业证,找一个报酬丰厚的工作,满足自己的高级物质生活享受。素质教育在中国提出已有多年,但是不少学生还缺乏必备的内在素质,内在素质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等,而这些内在素质往往是在大学阶段形成的。
在美国大学图书馆里,课余时间基本上都有很多人在看书,做作业,复习功课,因为在美国大学里平时作业、小测验、课程小组讨论很多,这在客观上也促进他们平时好好学习。美国学生认为成绩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想继续深造的学生。美国学生也热衷于师生交流,学生们不仅会问一些上课没听懂的问题,还会告诉教授自己的人生打算和找工作时遇到的问题,教授们都很乐意帮助学生。
在人才市场上,好的成绩能带给雇佣者一个有价值的印象,至少说明你的学习能力不错,或者人比较勤奋。这种观念在会计、教育和电脑科学领域很普遍。好的成绩只是内在素质的一个方面,从长远看,良好的社交能力更重要……
不同的还有很多,就不在这里一一列举,推进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看到了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不仅国家教委要加大力度,作为每一个个体,也要改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传统文化观念,还我们教育一个快乐、平衡、健康的环境,就像这所小学的校训:诗意的方向,好的自己!
此篇文章希望与大家共勉,在迈向社会的未来征程中,多多关心国家出台的各项方针政策,培养积极思考、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们这代年轻人需要具备的能力!
教育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