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如何有效遏制公款吃喝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温州近日对公务接待“减肥”,出台公务接待管理细则:每人每餐不超过60元,野生黄鱼、鲍鱼和茅台、五粮液等不能上桌。但这白纸黑字的“处方”能否管得住已成为痼疾的“舌尖上的腐败”。
【新闻背景】温州近日对公务接待“减肥”,出台公务接待管理细则:每人每餐不超过60元,野生黄鱼、鲍鱼和茅台、五粮液等不能上桌。但这白纸黑字的“处方”能否管得住已成为痼疾的“舌尖上的腐败”?
【背景链接】
今年5月,继温州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改革和加强公务接待管理的通知》之后,近日,温州市纪委又下发了《落实公务接待“三严四禁”规定实施细则》对公务接待进行“减肥”,但“每人每餐不超60元”、“鲍鱼不得上桌”等细则仅限市内工作餐,市外公务宴请不在此规定范围。
【相关评论】
根治“舌尖腐败”需统一的制度环境
一份旨在遏制政府工作人员“舌尖上腐败”的文件———《落实公务接待“三严四禁”规定实施细则》,日前在温州市落地,引起广泛关注。其中,“每人每餐不超过60元”、“鲍鱼、鱼翅、茅台、五粮液不得上桌”等规定广受好评,不过,该细则只针对“市域范围”内的工作餐,公务宴请还有一套标准。
正如温州市纪委官员所说的那样,外界对这一公务接待细则确实存在很大的“误读”。如此“内外有别”搞接待,确实让社会公众对约束“舌尖上腐败”的热切期待有些失望。不过,对温州来说,能从一地做起,已殊为不易。“内外有别”的“变通之举”,是以一种更为圆润的方式昭示人们,治理公务接待,一地的“细则”固然重要,而一个良性、协调的制度环境才更重要。
公务接待往往表现为大吃大喝、挥霍浪费,其本质则是公共财政的空转、政府行政成本的增加。无论是市域范围内的工作餐接待,还是对外、对上的公务宴请,这一本质并无不同,也因此,理应一体约束、并接受公众监督。这种“一视同仁”,既便于操作,也可切实缩减公务接待费用,积极回应社会公众遏止“接待腐败”的诉求。
当然,温州之所以如此“内外有别”,恐怕也有苦衷。温州市没有公开“工作餐”与“公务宴请”的比例,但对于一个经济大市,“公务宴请”比例想必不会太少,或许,这也正是温州市“内外有别”、“留有余地”的苦衷所在。四川一个小小的白庙乡“*示”之后,对外交往尚且受影响———“有些上级领导都不愿意去了”,何况一个温州市。友好城市、上级单位……方方面面的关系维护,并不是一部“细则”就能涵盖。
由此也可看出,单个城市的制度创新,亟待一个全国统一的制度环境来响应,共同实现整体性的治理效果。不然,公务接待治理就会一直停留在“内外有别”的路径依赖之上。
这样说,不是对温州的改革“求全责备”,更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客观地讲,温州市的公务接待细则化努力应该是一次值得褒扬的尝试。目前,公务接待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了,财政资金的糜费,民众怨气的郁结,社会舆论的沸沸扬扬,使得任何一个地方的治理实践都可能引起高度关切。在这个时候,更高层级的统筹推进尤为紧迫。
今年10月1日,国务院出台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将正式施行,其中要求各级政府依照有关信息公开的规定,建立健全机关运行经费公开制度,定期公布公务接待费等。希望温州的新规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有更多的地方及时跟进。只有“内外”都开始行动起来,“内外有别”的制度才能退出舞台。
【深度表述】
事实上,要说接待上级(或者也不光上级吧,还有平级兄弟单位,即所谓市外公务宴请)没有标准,也不是事实,这诸如“不超过三菜一汤”啊,限制某种级别的酒啊,菜品啊,自上而下的红头文件可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只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到了具体执行时,政策被移形换位了。
从温州的回应看,我们还大致可看出一点苗头的是,这改变长期形成的公款吃喝奢侈浪费顽疾,光靠一地两地试点不行,得自上而下,全国风紧扯呼,尤其要上级做出表率,下级才好效仿。当下级不必讨好上级,商家不必讨好官员,政府职能机关之间各就各位、不必酒杯一端原则放宽之后,公款吃喝自然就少了市场。
最根治的药,是通过“三公”公开,改变某些地方“崽卖爷田”“崽花爷钱”的状况。一切“三公”开支用度,从准备如何用,到用的过程,到最后盘点,要仔仔细细公开给大家看,只有权力运行按阳光操作,其行政成本才会变得低廉。因此,要根治餐饮浪费,还得从公开入手,让领导先走。
【专家建议】
将接待费纳入财政预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政研究所副所长杜治洲:公务接待一直治理不好,根源在于未被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框架,相关规定制度缺乏有效的执行力等。现在很多公务接待费用都是由预算外经费提供的,人大对公共财政的监督基本处于空白,专门性审计的监督作用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