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 元 | 细 目 | 要 点 |
一、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 定义与分类 | (1)微生物和医学微生物的定义 |
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 1.细菌的形态 | 细菌的三种形态及测量单位 |
2.细菌的基本结构 | (1)细菌基本结构的构成 | |
3.细菌特殊结构 | (1)荚膜及其与细菌致病性的关系 | |
4.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 |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结果判定和医学意义 | |
三、细菌的生理 | 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 (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与方式 |
2.细菌的分解和合成代谢 | (1)细菌生化反应的原理 | |
3.细菌的人工培养 | (1)培养基的概念 | |
四、消毒与灭菌 | 1.基本概念 | 消毒、灭菌、无菌、抑菌和防腐的概念 |
2.物理灭菌法 | (1)热力灭菌法的种类及其应用 | |
3.化学消毒灭菌法 | 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浓度和应用 | |
五、噬菌体 | 1.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 噬菌体的概念、形态、化学组成及主要应用 |
2.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 (1)毒性噬菌体的概念 | |
六、细菌的遗传 | 1.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 | 细菌遗传物质的种类 |
2.细菌遗传与变异的机制 | (1)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的概念 | |
七、细菌的感染 | 1.正常菌群与机会性致病菌 | (1)正常菌群、机会性致病菌、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的概念 |
2.医院感染 | (1)医院感染的来源 | |
3.细菌的致病性 | (1)细菌的毒力 | |
4.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 (1)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 | |
5.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 (1)细菌感染的来源 | |
八、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 1.细菌学诊断 | (1)标本的采集原则 |
2.血清学诊断 | 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 |
3.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 (1)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 | |
九、病原性球菌 | 1.葡萄球菌属 | (1)形态、染色和分类 |
2.链球菌属 | (1)形态、染色和分类 | |
3.肺炎链球菌 | (1)形态和染色 | |
4.脑膜炎奈瑟氏菌 | (1)生物学性状 | |
5.淋病奈瑟氏菌 | (1)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 |
十、肠道杆菌 | 1.肠道杆菌的共同特征 | (1)形态、染色和结构 |
2.埃希氏菌属 | (1)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种类 | |
十、肠道杆菌 | 3.志贺氏菌属 | (1)种类、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
4.沙门氏菌属 | (1)主要致病菌种类、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 |
十一、孤菌属 | 1.霍乱孤菌 | (1)生物学性状 |
2.副溶血性弧菌 | 所致疾病 | |
十二、厌氧性杆 | 1.厌氧芽孢梭菌 | (1)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 |
2.无芽孢厌氧菌 | 致病条件、感染特征及所致疾病种类 | |
十三、棒状杆菌 | 白喉棒状杆菌 | (1)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
十四、分枝杆菌 | 1.结核分枝杆菌 | (1)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抵抗力 |
2.麻风分枝杆菌 | 形态、染色和致病性 | |
十五、放线菌属和奴卡氏菌属 | 放线菌属和奴卡氏菌属 | 主要致病性放线菌及其致病性 |
十六、动物源性 | 1.布鲁氏菌属 | 形态、染色、种类和所致疾病 |
细菌 | 2.耶尔森氏菌属 | 鼠疫杆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
3.炭疽芽孢杆菌 | 形态、染色、抵抗力、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 | |
十七、其他细菌 | 1.流感嗜血杆菌 | 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所致疾病 |
2.百日咳鲍特氏菌 | 形态、染色、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 | |
3.幽门螺杆菌 | 形态、染色、培养特点及所致疾病 | |
4.军团菌 | 传播途径及其所致疾病 | |
5.铜绿假单胞菌 | 形态、染色、色素及所致疾病 | |
6.弯曲菌属 | 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其防治原则 | |
十八、枝原体(支原体) | 1.生物学性状 | 枝原体的概念、培养特性及其与细菌L型的区别 |
2.主要病原性枝原体 | (1)肺炎枝原体所致疾病 | |
十九、立克次氏体 | 1.生物学性状 | 概念、形态、染色及其培养特性 |
2.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 | 普氏立克次氏体、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恙虫病立克次氏体和伯氏考克斯氏体(Q热柯克斯体)的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所致疾病 | |
二十、衣原体 | 1.生物学性状 | 概念、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 |
2.主要病原性衣原体 | (1)沙眼衣原体的亚种和所致疾病 | |
二十一、螺旋体 | 1.钩端螺旋体 | 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 |
2.密螺旋体 | 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所致疾病及其防治原则 | |
3.疏螺旋体 | 伯氏疏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及所致疾病 | |
二十二、真菌 | 1.概述 | 真菌及其分类、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及致病性 |
2.主要病原性真菌 | (1)皮肤癣真菌常见的种类和致病性 | |
二十三、病毒的 | 1.病毒的形态 | 病毒体的概念和测量单位 |
基本性状 | 2.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 (1)病毒的结构和对称性 |
3.病毒的增殖 | 病毒增殖的过程 | |
4.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 (1)物理因素 | |
二十四、病毒的 | 1.病毒的传播方式 | 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
感染和免疫 | 2.病毒的感染类型 | 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 |
3.致病机制 | (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 |
4.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 (1)抗病毒感染的免疫 | |
二十五、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 | 1.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 (1)标本的采集和送检 |
2.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 人工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及其常用制剂 | |
二十六、呼吸道病毒 | 1.正黏病毒 | (1)人流感病毒及禽流感病毒生物学性状和变异(2)致病性和免疫性 |
2.副黏病毒 | (1)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 |
3.冠状病毒 | (1)冠状病毒生物学性状 | |
4.其他病毒 | (1)腺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 |
二十七、肠道病毒 | 1.概述 | 人类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性 |
2.脊髓灰质炎病毒 | 型别、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 |
3.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 致病性 | |
4.急性胃肠炎病毒 | 轮状病毒的形态、致病性 | |
二十八、肝炎病毒 | 1.甲型肝炎病毒 | (1)生物学性状 |
2.乙型肝炎病毒 | (1)生物学性状 | |
3.丙型肝炎病毒 | (1)生物学性状 | |
4.丁型肝炎病毒 | 生物学特点和致病性 | |
5.戊型肝炎病毒 | (1)生物学性状 | |
二十九、虫媒病毒 | 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 传播途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
2.登革病毒 | 致病性 | |
三十、出血热病毒 | 汉坦病毒 | 形态、结构、培养特性、主要型别、流行环节、致病性及免疫性 |
三十一、疱疹病毒 | 1.单纯疱疹病毒 | 致病性 |
2.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 | 致病性 | |
3.巨细胞病毒 | 致病性 | |
4.EB病毒 | 致病性 | |
三十二、逆转录病毒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1)形态、结构、复制和变异 |
三十三、其他病毒 | 1.狂犬病病毒 | 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
| 致病性 | |
三十四、亚病毒 | 朊粒 | (1)生物学性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