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设置
以往申论主题一般都是双主题或是单主题,如2010年国考主题是海洋经济的发展与海洋环境的保护;2009年是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产业优化升级与粮食安全生产;2008年是怒江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双主题;而在2011年却出现了单主题层层拔高,如在市地级综合管理类先是谈到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而后引出农村教育问题,最后农村文化(传统文化)的遗失。而且,在作答要求中,针对每个层次都设置了题目,第一题的两问都针对“随迁子女教育”;第二、三问针对农村教育现状;最后针对“失根”谈农村文化。
传统文化作为申论主题,2009年最早出现在山西省的省考申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10年江西省招警考试的申论考试是“文化的建设与保护“;文化作为申论主题也是首次出现在国考的申论。所以,在2011年传统文化应是我们申论考试不容忽视的一个主题倾向,河南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所以,河南省的考生更要注意。
二、创新的要求
在2011年河南省招警的申论考纲中首次出现“全部为主观性试题”,这在以前任何的一次申论考试考纲中没有出现过的。在2011年国考申论考试议论文的作答要求中,首次出现“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这就需要考生在紧密结合给定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要联系当前社会中普遍、客观存在的问题或原因加以创新。但要切忌偏离材料主题,空谈问题。
三、题型的设置
针对给定材料中的一则或几则材料设置题目要求的越来越多。2011年国考如此,2010年9月18号的多省联考中第二问、第三问及最后一问都是针对某一则材料所设置的。
另外,提出对策型题发生的新变化。原因问题要求考就如何解决问题制定对策;现在出现了一个新变化类型,就是让考生寻找概括已经对策的依据,加强了考生对策有效性的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