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文字简短 篇一
长命缕 端午节的一个重要习俗,就是戴长命缕,也叫续命缕、续命丝、长寿线、延年缕、五彩缕等等。长命缕一般是用红、黄、蓝、绿、紫五种颜色的线搓成彩色线绳,或者日、月、星、花、草、鸟等形状,挂在门上,或者戴在小孩脖子上、胳膊上,据说可以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2.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文字简短 篇二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3.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文字简短 篇三
相传吴王夫差因听信谗言而赐死伍子胥,还下令取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初五投入钱塘江。两年后,越国攻打吴国,在八月十八那天,潮水汹涌,江面上鼓乐大作,老百姓看到伍子胥身披战袍,立在潮头,身边还站着4员大将,眼看着吴国兵败覆灭。老百姓都说这是天帝怜伍子胥竭尽忠心却被冤死,便封他为钱塘江涛神。于是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伍子胥,便在端午这一天以龙舟竞渡来迎接涛神。4.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文字简短 篇四
传说勾践战败被俘后,在吴国过了3年忍辱负重的生活,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立志雪耻,于当年五月初五端午节成立水师,开始操练。数年后,终于一举消灭吴国。后人为彰显勾践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初五日这一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5.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文字简短 篇五
1.驱邪避灾端午节正值夏季,天气炎热,各种疾病易发。古人认为这一天是“恶月恶日”,容易招致邪气。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天进行各种驱邪避灾的活动。比如挂艾草、菖蒲,佩戴香囊,这些都有驱邪避灾的寓意。
2.祈福安康
除了驱邪避灾,端午节还寄托了人们对家人健康平安的美好祝愿。人们会包粽子、煮鸡蛋,给家人带来营养和健康。此外,还会在门上挂上五彩丝线,寓意五福临门。
6.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文字简短 篇六
传说在端午节那天,老百姓都喝雄黄酒避邪,许仙按照法海教的办法,逼迫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子推却不了许仙喝了酒后,马上现出蛇的原形,许仙立刻被吓死了。为了救活许仙,白娘子不畏艰险,千里迢迢来到昆仑圣山偷盗起死回生的灵芝草。最后许仙被救活,知道白娘子真心爱自己,夫妻更加恩爱了。7.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文字简短 篇七
饮雄黄酒:古人认为雄黄可驱蛇虫,酒中掺雄黄涂抹儿童额头或洒于墙角(现代因雄黄含砷,多改用普通黄酒)。《白娘子传》里,白娘子就因为喝了雄黄酒现出原形。避五毒:张贴五毒(蛇、蝎、蜈蚣等)图案,以红纸镇/压。
打午时水:正午取井水或河水,传说可解毒消暑。
斗草、射柳:部分地区保留的传统游戏。
8.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文字简短 篇八
赛龙舟起源与屈原或龙图腾相关,现为竞技活动,南方水乡尤为盛行,象征团结与勇气。
吃粽子
粽叶包裹糯米、豆类、肉类等蒸制而成,南北口味各异(甜粽、咸粽),最初用于祭祀,后成为节令美食。
悬挂艾草与菖蒲
将艾草和菖蒲插于门楣,因其芳香可驱虫祛病,民间有“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之说。
佩戴香囊与五彩绳
香囊内装草药,驱虫避瘟;五彩丝线系于手腕或颈间,寓意辟邪纳吉,节后第一场雨时抛入河中带走灾病。
9.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文字简短 篇九
端午节的主要来历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与以下传说和文化背景相关:
纪念屈原(最广为流传的说法)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因忧心国家衰亡,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百姓为纪念他,划船打捞遗体、投粽子防止鱼虾噬咬,逐渐演变成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
其他历史人物纪念说
伍子胥:吴国忠臣伍子胥被冤杀后,吴地百姓在五月初五纪念他。
曹娥:东汉孝女曹娥为寻父投江,后人感念其孝心。
恶月避邪:古人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月初五为“恶日”,需驱邪避灾,衍生出挂艾草、佩香囊等习俗。
10.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文字简短 篇十
端午节的由来与文化价值 起初,端午节被称为端五节,源自农历的五月,是中国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被正式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彰显了其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而在2008年,它更是被确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进一步证明了其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这一节日不仅传承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同时也是纪念历史人物的重要时刻。
11.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文字简短 篇十一
挂艾草与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12.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文字简短 篇十二
《乙卯重五诗》陆游·宋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13.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文字简短 篇十三
《屈原庙》唐崔·唐谗胜祸难防,沈冤信可伤。
本图安楚国,不是怨怀王。
庙古碑无字,洲晴蕙有香。
独醒人尚笑,谁与奠椒浆。
14.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文字简短 篇十四
《端午即事》文天祥·宋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15.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文字简短 篇十五
《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顾太清·清
薰风殿阁樱桃节,
碧纱窗下沈檀爇。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野人知趣甚,不向炎凉问。
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