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力训练>导航 > 最新信息

弟子规经典故事大全(17篇)

2025-04-16 14:22: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弟子规》如同一盏穿越三百年光阴的明灯,以三字韵语勾勒出立身处世的道德经纬。它不仅是孩童启蒙的识字课本,更是承载着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的精神图谱。书中每句训诫背后,都藏着可触可感的鲜活故事——黄香温席诠释 “冬则温,夏则凊” 的孝道传承,孔融让梨演绎 “融四岁,能让梨” 的悌道典范,这些跨越时空的真人真事,让抽象的道德准则化作生动的人生课例。©忧考网整理了17篇故事,既是对《弟子规》原文的具象化解读,也如同一把把钥匙,开启传统美德与现代生活的对话之门。且随这些故事溯流而上,在古人的言行中探寻修身齐家的永恒智慧。

1.弟子规经典故事 篇一

  宋濂是明朝开国文臣中知识渊博的一个,他并非出身于书香门第,却能博览群书,学到渊博的知识这全得益于他诚实守信和坚韧不拔的品格。

  宋濂小时侯家里很穷,没有钱买书。酷爱读书的他只能到有丰富藏书的别人家借书来看。每次借,他总是事前讲好归还的时间,所以人们都愿意借书给他。

  ,宋濂借到一本好书,越读越喜欢,于是决定把它抄下来。眼看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为了能按时归还,他连夜抄书。时值隆冬,寒气无情地透过窗子,把宋濂的小手懂得冰冷僵直。他不得不放下笔,将手伸开,握拢,再伸开,再握拢,等手暖和一点,再接着抄。

  就这样,宋濂一直抄到天亮,总算把整本书抄完了。第二天,他把书还给主人家。主人接过书一看,千干净净,不卷不折,还是那么平整,非常高兴,就对宋濂说:“你以后都可以到我们家借书,我们家的好书,你想借哪本就随便挑吧!

  长此以往,宋濂借了许多书,大大增长了学识,后来终于成为一代文豪。

2.弟子规经典故事 篇二

  祖逖生活在公元三到四世纪的晋代,他从小胸有大志。在担任司州主簿的官职时,祖逖与后来也十分出名的刘是同事。祖逖和刘现虽然当时地位不高但都颇有英雄气慨,因而意气相投,经常在一起议论国家大事。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啼声惊醒,就把刘锟叫醒说:“你听鸡都叫了,我们起来练功吧!”于是二人同到院子里舞剑,一直练到天亮。

  他们就这样刻苦练习,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人才。后来,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则成为都督,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语“闻鸡起舞”由此而来,形容奋发有为。也比喻有志的人,珍惜时间,及时勉励。

3.弟子规经典故事 篇三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孙,他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孔融只拿了一个小的。爸爸看见了,就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父亲听了,非常高兴,不停地夸他:“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称赞他。

4.弟子规经典故事 篇四

  舜是中国古代的五帝(注)之一,姓姚,名重华,号虞氏,史称虞舜。

  舜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过世了,双目失明的父亲瞽瞍(g□s□u,ㄍㄨˇㄙㄡˇ)又娶了妻子,生下弟弟象。舜的父亲是个顽固不讲理的人,加上后母特别粗暴凶狠,弟弟蛮横无理,后母和象因为得到瞽瞍的宠爱,三个人都讨厌前妻生下的舜,经常想杀死他。

  有瞽瞍叫舜修理米仓,等舜爬上仓顶,瞽瞍就放火烧米仓,舜拿著两个斗笠像小鸟一样降落下来,没能害死他。后来瞽瞍又叫舜去挖井,当舜深入井中时,瞽瞍和象合力用土填井,没想到舜很聪明,挖井时就预先从旁边挖了通道,逃了出来。象像本以为这次万无一失了,就霸占了舜的家产,看到舜回家来,大家吓了一大跳。但宽宏大量的舜还是以德报怨,日后依然孝敬父母,爱护弟弟。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舜二十岁就以孝闻名天下,三十岁时尧帝访求贤才,四方群臣都推荐舜,尧帝因此把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并让九个儿子和舜相处,以观察舜的品德。因为舜以德服人,娥皇、女英受到舜的德行感化,也不敢因身份尊贵就态度骄慢,待人都非常谦逊恭敬。尧帝的九个儿子在舜的耳濡目染下,也变得更加仁厚谨慎。

  舜到历山耕种,那里的人受到舜的影响,变得心胸宽大,让出田界。

  舜到雷泽捕鱼,雷泽的人争相让出住所。舜到黄河边做陶器,那边出产的陶器变得非常精细。大家都喜欢和舜在一起,所以他住的地方,一年就聚成村落,二年形成城镇,三年就变成大都市了。经过考察,尧帝对舜很满意,将帝位传给了舜。

  舜帝特别注重道德教育,他宣扬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推动人伦道德,开创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先河,成为历代中国人遵循的典范。

  几千年来,舜文化以德为先的传统,经由孔子儒家文化传承下来,教化了一代代的中国人。

5.弟子规经典故事 篇五

  宋代诗人梅尧臣,外出时总少不了带上一个小布袋,每当读到佳句妙语,就把它们写在纸片上,然后投入小布袋中。做学问时,便从小布袋中取出所记的纸条,或予以引用,或启发思维,终成一位出色诗人。

  唐朝诗人李贺七岁就能即席赋诗。据说为了收集创作素材,李贺经常是天没破晓就出门,他身上背个布袋,骑着小毛驴,到处游历,观察生活。每当触景生情或想到好的句子,就随手记在纸上,然后放入布袋。等晚上回到家中,就点上灯,把布袋里的纸条全部取出来,然后把零散的诗句加工成一篇篇完整的诗。

6.弟子规经典故事 篇六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

  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7.弟子规经典故事 篇七

  三国时期余有余力,魏国有一个叫董遇的人,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但是只要一有空闲时间,他就座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也;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时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时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8.弟子规经典故事 篇八

  颖考叔是郑国颍谷的地方官吏,他听说郑正公因为母亲支持弟弟叛乱,因此将母亲姜氏放置在城颍,并发誓“不到黄泉不再相见”,但不久郑庄公却后悔了,颖考叔就去见庄公。

  郑庄公请他吃饭,颍考叔吃饭时把肉留在一边。郑公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颍考叔说:"我有母亲,凡是我能吃到的食品,我都要让母亲也尝尝。她从未尝过您给的美食,所以请允许我带回去孝敬母亲。"

  庄公听了深为感动,之后就想办法将自己的母亲请了回来。此后,人们常将“颍考食舍肉作为女孝敬父母的一个典范。

9.弟子规经典故事 篇九

  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他厌倦了读书,就跑出学堂,回到家里玩。孟子的母亲见孟子回来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地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孟子很奇怪,就母亲为什么生气。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愤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10.弟子规经典故事 篇十

  黄香是东汉人,传说他自幼就很孝敬父母。九岁时,慈母去世,他伤心欲绝,对父亲更加孝顺。夏日炎热之时,他用扇子把父亲的枕席扇得清凉清凉的,把蚊虫赶得远远的,好让父亲能够睡好;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又用自己的体温把父亲的被窝暖热之后,才请父亲人睡。因他孝敬父母的事迹感人,在他十二岁时被太守召见,并题“门下孝子”四字相赠。从此,黄香博学经典、精研道术,以文章闻名京师。

11.弟子规经典故事 篇十一

  晋朝人王祥,幼年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又娶了继母。继母朱氏不喜欢王祥,经常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久而久之,连父亲也不喜欢他了。虽然失去了父母的慈爱,但是王祥仍然很孝敬自己的父母。有一年冬天,继母病了,想吃新鲜的鲤鱼。当时天寒地冻,河面都结冰了,渔民都已经不出去捕鱼了。王祥为了捉到活鱼,竟然脱掉衣服趴在冰上,希望能用体温化开河面的冰以后再捕鱼。这时候冰忽然自行融解裂开一条缝,从里面跃出两条鲤鱼,于是他拿回去给母亲吃。王祥的孝行感动了继母,以后继母对他也就格外关心起来了,一家人的生活也就慢慢融和谐起来。

12.弟子规经典故事 篇十二

  周朝时,有个孝子,叫做闵子骞,他是孔子的学生。生他的母亲,早已过世了,他的父亲了一个后妻,生了两个儿子。那个后母很厌恶闵子骞,冬天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给闵子穿的却是只装着芦花的衣裳。有一天,他的父亲叫闵子到外面推车子,可是因为衣裳单薄,身体寒冷,一个不小心,不觉丢掉了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他的父亲起初以为儿子太粗心很生气,就用鞭子打他。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的全是不保暖的芦花,父亲这才知道真正的缘故。回家后,父亲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这时闵子跪下来哀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意思是说,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道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闵子的孝行是发自天性的,不管父母对他是疼爱还是憎恶,他始终都是用心尽孝的,安顿了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所以孔子在教学时,还特别称赞闵子骞说:“真是难能可贵的孝子啊!

13.弟子规经典故事 篇十三

  汉朝时的文帝,名叫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文帝天性是很孝顺的,他虽然做了皇帝,每天要处理的公务很多,但是却从来没有忘记到母亲的房间进行问候。日日夜夜,奉养着母亲,从来没有懒惰的意思。

  有母亲薄太后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就不分昼夜尽心照顾母后,把侍奉母后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文帝就亲自服侍母后,总是殷殷勤勤,看护得精心周到。夜间睡的时候,眼睛也没有闭好,衣带都没有解开过,没有睡一个安稳的觉。对于母后的汤药,必定亲自尝尝,确定热度和甘苦(看看会不会太烫或太苦),才放心地端给母后服用。常言道:久病无孝子。汉文帝侍奉母亲,却从不懈怠,母亲足足病了三个年头,他也服侍了三年,母后的身体才好转过来。这件事感动了文武百官及老百姓,汉文帝服侍母亲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

14.弟子规经典故事 篇十四

  晏嬰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但长相很普通,身材矮小。,齐王派他出使楚国,楚王听说晏来了,想羞辱他,于是就在城墙下开了一个又低又小的门。晏婴知道这是楚国人故意羞辱他,就说:“我是前来进行国事访问的,这是狗洞,不是国门,如果我访问的是狗国,我就从这个门进去。”楚国人一听,马上打开城门让晏要进去了。晏婴见到楚王,楚王故意问他:“齐国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来了。”晏回答说:“我国派人出访有一个规矩,上等国家派上等的人物,我不中用,所以就派我到楚国来了。”楚王听后,觉得晏嬰很了不起,对他肃然起敬,并马上向他致歉。

15.弟子规经典故事 篇十五

  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因为有功被赵王封为上卿,官职比老将廉颇还要大。廉颇很不服气,就想给蔺相如难堪。蔺相如却尽量避开廉颇,别人都以为他怕廉颇,可是蔺相如却说他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会怕廉将军!不过是因为他和廉将军都是赵国的栋梁,如果他们成了仇人的话,赵国就危险了。这话传到廉颇耳朵里,他感到非常惭愧,便袒露上身,背着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家去认错,两人于是成为生死之交

16.弟子规经典故事 篇十六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但晚年生活腐化宠信坏人。他宠信易牙、竖刁和开方三人。易牙为了让齐公尝到人肉的味道,不惜把自己的儿子杀掉;而竖习为了亲近齐桓公,主动阉割自己成为宦官;开方为了讨好齐桓公,十五年不回家看父母。管仲对他们很反感,多次对齐桓公说:“像他们这样杀死自己的儿子、自己阉割自己、背弃自己父母的人是靠不住的。”齐桓公却听不进去。后来,齐公病了,他们原形毕露,对病重的齐桓公不理不睬,威武一世的齐桓公,终被活活饿死在深宫里,过了个把月,都没人知道。

17.弟子规经典故事 篇十七

  赵括是战国时期大将赵奢的儿子,从小熟读兵法,讲起战术来十分在行,赵奢却不以为然。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大将军廉颇前去抵挡。廉颇很有经验,他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采取坚守不出,保存实力的策略,有效地阻止了秦国的进攻。秦国见廉颇难以对付,就采用了反间计,派人散布流言,挑拨赵王和廉颇的关系。赵王中计,派只会空谈兵法的赵括代替了廉颇。赵括没有分析敌情,轻率地改变了老将廉的战略,在秦军的引诱下出兵迎战,结果大败,赵国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能力训练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