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小故事睡前故事 篇一
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迫向吴王夫差称臣。他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国。勾践回国后,时刻不忘受辱的情景。他在自己的屋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都要尝尝苦味,提醒自己不忘在吴国的苦难和耻辱经历。他身着粗布,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种。
勾践还任用贤能,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最后勾践率军打败吴国,成为春秋一霸。
2.历史小故事睡前故事 篇二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3.历史小故事睡前故事 篇三
欧阳询曾经在赶路的途中,见到一块古碑,是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他驻马观碑,许久才离开。可是没走多远,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马伫立着,仔细观赏。等到累了,就把皮衣铺在地上,坐下来细心揣摩。又看了许久,他还舍不得离开。于是,他就留宿石碑旁。就这样一连三天,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去。4.历史小故事睡前故事 篇四
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就离开读书去练剑,又无所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读书,只能够让人记住姓名而已。学剑,又只可以战胜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人的知识。”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5.历史小故事睡前故事 篇五
陈胜年轻时,曾经被雇佣给人耕田种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来,走到田垄上,烦恼忿恨了许久,对伙伴们说:“要是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伙伴们笑着应声问道:“你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叹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6.历史小故事睡前故事 篇六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天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7.历史小故事睡前故事 篇七
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8.历史小故事睡前故事 篇八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9.历史小故事睡前故事 篇九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10.历史小故事睡前故事 篇十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11.历史小故事睡前故事 篇十一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2.历史小故事睡前故事 篇十二
三国时期,吴国有个人叫陆绩。他的父亲叫陆康,曾在庐江当过太守,与大将军袁术交情很深。在陆绩6岁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带他去袁术家作客。宴席上,他对袁术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让袁术十分惊叹。于是,袁术破例给他赐座,还奖赏他一盘橘子。那橘子味道极美,陆绩很爱吃,还趁人不注意偷偷拿了3个藏在怀里。
宴席结束后,陆绩在向袁术拜别时,怀中的橘子突然滚落在地。袁术顿感诧异,大笑道:“你没吃够吗?还拿了3个?”陆绩淡定地说:“我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橘子,我想让母亲也尝尝。”
袁术听后,感叹说:“你这样小,就这么孝顺,将来一定能成为栋梁之才!”后来,陆绩果真对国家贡献很大,还成为了天文学家。
启示:家长可以通过这个历史小故事教育孩子,孝顺是传统美德,更是每个子女的美德,孝顺体现在生活中的细节,更要趁早让孩子明白。
13.历史小故事睡前故事 篇十三
宋朝有一个人叫杨时,从青少年时起就非常用功读书。后来他虽中进士,却不愿做官,便继续拜师求学。当时,程颢、程颐两兄弟做学问名气颇大,杨时便拜程颢为师。后来,程颢去世,他又拜程颐为师。尽管这时他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仍是谦恭。
有一天,吃罢午饭后,杨时为了请教一个问题,便约同学游酢一起去找程颐。到老师住所后,发现他正在午睡,杨时不愿打扰,于是便在门外安静等着。
这时,天上突然飘起大雪。他和同学冻得浑身发抖,却仍不愿敲门。过了好久,程颐醒了,打开门才发现门外积雪已一尺多深,而杨时、游酢却在门外雪地里等了很久。
启示:通过这个历史小故事让孩子明白尊师重教是做学生的本分。学习不仅要积极、虚心向老师求教,更要自己刻苦钻研、发愤图强。
14.历史小故事睡前故事 篇十四
西汉初年,有一个人叫季布,曾是项羽的得力干将。为人十分讲信用。所以当时流传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刘邦打败项羽当上了皇帝,开始搜捕季布,并下令“谁将季布送到官府,赏黄金千两。”然而,布告发出后,无一人回应。
这时,有个姓周的人得到消息后秘密地将季布送到鲁地一户姓朱的人家。朱家很欣赏季布的信义,便尽力保护季布。此外,他还专程跑到洛阳去找汝阴侯夏侯婴,请他解救季布。
由于夏侯婴从小与刘邦十分亲近,并立下不少功劳,又欣赏季布的信义,于是决定为季布说情。终于使刘邦赦免了季布。后来,刘邦任命他做了河东太守。
启示:诚信是无形的财富。通过这个历史小故事我们必须让孩子明白,不要轻易许下承诺,一旦许诺了就必须要尽努力做到,诚信乃为人之本。
15.历史小故事睡前故事 篇十五
从前,齐国有一对很好的朋友。一个叫管仲,一个叫鲍叔牙。有一天,鲍叔牙得知管仲家里很穷,又要侍奉母亲,于是便找来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由于管仲没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出的。但是,赚钱以后,管仲拿的利润却比鲍叔牙多。仆从看到后,很不服气地说:“管仲都没投多少钱,凭啥比主人拿的还多?”鲍叔牙却说没关系。
又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共同去打仗,但管仲每次都躲在最后,士兵都骂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怕死,是要留着命去照顾母亲啊!”管仲听到后,十分感动,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叔牙也!”
后来,齐王去世,王子诸称王,却每天不理朝政。鲍叔牙预感齐国会内乱,便带着小王子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王子纠逃到鲁国。
不久,齐国内乱时管仲暗算王子白失策,后来王子白当上了齐王,决定封鲍叔牙为相。然而,鲍叔牙却推荐管仲,并说:“管仲是为了帮主人纠才那么做,并非真想杀大王!”齐王听后,遂请管仲为相。而管仲也尽力辅佐,终使齐国昌盛。
启示:通过这个历史小故事告诉孩子,去信任、包容身边的人非常重要。在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雪中送炭。并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要为了小事情斤斤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