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四年级>导航 > 最新信息

四年级清明节手抄报内容大全(精选15篇)

2025-04-02 16:41: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清明节,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长卷,一端承载着慎终追远的庄严传统,一端绘就生机勃勃的春日盛景。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独具人文底蕴的节点,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尊祖敬宗的血脉传承,还为我们带来赏春踏青的无尽乐趣。​对四年级同学而言,创作清明节手抄报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文化探索。©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了15篇手抄报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四年级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篇一

  1、清明不拆絮,到老没成器。

  2、清明不带柳,来生变黄狗。

  3、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4、豆腐渣上坟——骗鬼。

  5、叫花子上坟——哭穷。

2.四年级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篇二

  1、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2、清明谷雨两逢,浸种耕田莫迟延。

  3、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4、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5、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

3.四年级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篇三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来安排农事活动。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耕田莫迟延。”“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4.四年级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篇四

  1.清明节到了,细雨纷纷下,祝福伴着细雨寄给你;春风轻轻吹,吉祥随着春风邮给你。清明节,祝健康幸福又如意、生活甜蜜开心伴。

  2.散也不容易,聚也不容易,见也不容易,别也不容易,泪洒相思地,魂牵梦也系。在这个大鬼小鬼全会出动的日子,祝你清明节快乐!明节快乐!

  3.清明时节雨纷纷,温馨短信望珍重,踏青郊游时光好,远离花草防过敏,蚊虫叮咬要防护,讲究卫生防疾病,保持愉快身健康。祝开心永久、幸福无忧。

5.四年级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篇五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是我国农历24个节气的第5个节气。为什么又是节日呢?这要追溯到古代的“寒食节”。寒食节是每年冬至后的第105天,恰在清明的前一天,旧时民间每逢寒食节,家家户户不举火煮饭,只吃冷食。第二天是清明,人们上坟烧纸,修墓添土,以表示对亡者的怀念。这些风俗是春秋时流传下来的。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躲避后母骊姬的迫/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逃亡国外,他们逃到卫国时吃不上饭,又贫病交加,在绝望之时,介子推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谎说是野兔肉煮给重耳吃。后来有人告诉了实情,重耳才知道。19年后,重耳重又回国,做了晋国的国君即晋文公。他论/功行赏,大封功臣,却惟独忘了对他忠贞不二的介子推。

  待人提醒,重耳想起旧事,派人去请时,介子推避而不见。晋文公亲自登门去请,方知介子推已背了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于是派人上山搜寻也未找到。晋文公知道介子推很孝顺,要是纵火烧山,他准会背着老母亲跑下山来。可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俩也没出来,后来在一株枯柳旁发现介子推母子已被大火烧死了,介子推的脊梁堵着大柳树树洞,洞内藏着他留下的一块衣襟,上面用鲜血写着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亡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致清明复清明。”晋文公看后十分感动,放声痛哭,将他母子二人安葬在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并建庙纪念。为了铭记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一天严禁烟火,只吃冷食。第三年寒食节,晋文公率群臣到介山祭祀介子推,发现那株枯柳死而复活,便给那株柳树赐名“清明柳”,规定从寒食到清明,人们都要祭奠介子推。

  以后渐将寒食节与清明相混淆,将寒食扫墓混为清明扫墓,清明逐渐代替了寒食节。

6.四年级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篇六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7.四年级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篇七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宋·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8.四年级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篇八

  清明日

  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9.四年级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篇九

  蚕花会

  “蚕花会”是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蚕乡独特的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

10.四年级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篇十

  射柳斗鸡

  古时清明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清明盛行斗鸡,会一直到夏至止。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这一习俗早已消失,阳光下听听鸽哨,不失为一乐趣吧。

11.四年级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篇十一

  放风筝

  清明时节放风筝从来就是人们喜爱的活动。白天放,夜间也放,风筝下挂上一串串彩色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12.四年级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篇十二

  插柳植树

  清明前后,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春阳照临,春雨飞洒,柳树成荫。

  清明戴柳插柳风俗,一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祈求长寿的意蕴。

  又说与介子推有关,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死而复活,便赐老柳为“清明柳”,折枝纪念,群臣纷纷效仿。

  又传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或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人们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

13.四年级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篇十三

  春游踏青

  清明节本为踏青节,时仲春与暮春之交,冬至后第108天。

  春日阳光中感受万物复苏的气息,感悟生命自然,自然是神清气爽。从唐代开始,清明节就吸收了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的上巳节,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也就是临河洗浴,祈福消灾,又叫作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14.四年级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篇十四

  扫墓祭祖

  清明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由来已久。秦以前就有了,唐朝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15.四年级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篇十五

  清明节为什么要踏青呢?

  当今的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踏青访春”。这和古时的上巳节有关。民俗专家说,汉朝已有上巳节。上巳节最早是在每年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后来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

  人们会在这一天结伴去水边嬉戏,洗头洗脚,以求祛病消灾。杜甫《丽人行》诗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云云,就是对唐代长安上巳节节日盛景的描绘。

  由于上巳节一般在清明节前后,大地一派生机,春意盎然。人们在扫墓之余,就在郊外聚会冷餐,古时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打马球不一而足。

四年级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