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力训练>导航 > 最新信息

文言文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2021-12-21 16:29: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明。下面是®无忧考网分享的文言文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欢迎阅读参考!



1.文言文短篇翻译与注释

  自相矛盾

  韩非〔先秦〕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

  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誉:赞誉,夸耀。

  曰:说,讲。

  吾:我。

  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或:有人。

  以:使用;用。

  子:您,对人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弗能:不能。弗,不。

  之:的。

  鬻(yù):卖。

  者:...的人。

  莫:没有什么。

  夫:用在句首,引起议论。

2.文言文短篇翻译与注释

  铁杵成针

  祝穆〔宋代〕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磨针溪是在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注释

  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成:完成。

  去:离开。

  逢:碰上。

  媪:妇女的统称。

  方:正在。

  铁杵;铁棍,铁棒,杵,压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

  欲:想要。

  感:被......感动。

  还:回去。

  之:代词,指代老妇人在做的事。

  卒业:完成学业。

  今:现在。

  氏:姓…的人。

3.文言文短篇翻译与注释

  马说

  韩愈〔唐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祗同:衹)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马者)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注释

  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故虽有名马: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故:因此。虽:虽然。名:名贵的。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zhǐ):同“衹”,只,仅。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称:出名。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食:吃一顿。食,吃。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食马者:食,通“饲”,喂。

  其:指千里马,代词。

  是:这样,指示代词。

  虽:虽然。

  能:本领。

  足:足够。

  才:才能。

  美:美好的素质。

  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

  且:犹,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求:要求。

  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食之:食,通“饲”,喂。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才能。尽(2):竭尽,发挥出。

  鸣:马嘶。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执:拿。

  策:马鞭。

  临: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2):大概,表推测语气。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知:懂得,了解,认识。

4.文言文短篇翻译与注释

  曾子易箦

  佚名〔先秦〕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译文

  曾子躺在床上,病危。曾子的弟子子春坐在床旁边,曾元、曾申坐在床脚下,童仆坐在角落拿着蜡烛。童仆说:“华美而光洁,(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竹席啊!”子春说:“住嘴!”曾子听见这话,惊惧地说:“啊!”(童仆又)说:“华美而光洁,(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竹席啊!”曾子说:“是的。那是季孙送的,我没有啊。(曾)元,(扶我)起来换竹席。”曾元说:“您的病非常严重啊,不能移动(您的身体啊)。(如果)幸运地到了早晨,一定遵从您的意思换了它。”曾子说:“你爱我不如他(童仆)。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小人爱人以无原则迁就。我还有什么苛求啊?我能得到(封建礼教的)正道而死去,也就足够了。”(曾元)扶着抬起(他的身体)然后更换竹席,把他送回席子,还没躺好就死了。

  注释

  曾子:即曾参,孔子弟子。

  寝疾:病倒,卧病,此偏向于病倒。寝,睡卧。疾,小病。

  乐正子春:曾参的弟子。

  曾元、曾申:都是曾子的儿子。

  隅:名词作状语,在角落。

  华而睆(huàn):华美,光滑。

  箦(zé):席子。

  瞿然:惊叹的样子。

  季孙︰鲁国大夫;曾子受其赐箦,非礼也。

  革:通“亟”,指病重。

  变:在此指移动

  姑息:无原则的宽容

  正而毙︰谓合于正礼而殁。

  反:同“返”。

  没:同:“殁”,死。

5.文言文短篇翻译与注释

  大学之道

  礼记〔两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注释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 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管子·形势解》:“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王阳明曾与弟子徐爱辨亲民和新民,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列在《传习录》首章,“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亲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亲民也。“亲民”二字与上面“明明德”结合,即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大人的学问即从生活中而来。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得:处事合宜。

  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兴旺发达。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致其知:彰显明德本心,诚明一致。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一概,一律。本:根本。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能力训练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