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小学生阅读《羊的门》有感
在诗人的眼中,生活是一种意境,不管是惬意的、舒心的还是悲凉的、苦涩的,在笔下都会成为诗人眼中的“奢侈”。在小说家眼中,生活是一个“局”,无论结果是大团圆式的还是零落凋残式的,故事的场景总会曲折婉转,跌宕起伏。《羊的门》就是这样一个布局的剧。
小说的开端,作者就这样引用,“耶稣对他们说,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我就是羊的门。我就是门。凡从我进来的,必然得救,并且出入得草吃。盗贼来,无非要偷盗、杀害、毁坏。我来了,是要叫羊得生命,并且得得更丰盛。”
这段话也是本书名字的来源,引用这段作为书的题记,实在令人有点捉摸不透。读完后,忽然意识到,呼家堡似乎就是一个集权的羊圈,而胡天成好像就是进出羊圈的门。
故事表面似乎在写呼国庆的官场起伏史,却又一直在表述屹立官场40年不倒且能呼风唤雨的呼家堡当头人胡天成。一个小小的村支部书记,其关系网竟上至中央下至乡县,人脉如此之大,令人吃惊。
故事中的官场形色,人情世故等等好像都很现实,呼国庆为休妻设局,王华欣报复设局,范骡子自打算盘设局,组织部的局等等,都是一个目的,利益得失!最后,以呼天成最初始的大局完美谢幕,其余人等只不过是一枚枚关键的或可有可无的棋子。我们常常感觉世界太平,社会稳定,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被骗或者被算计,来自上司的、同事的甚至是朋友的,揪心的痛让你叹息世风日下,自己的清新可爱并没有被社会领情,“付出就有回报”这句警句开始打折,成熟成长才从此开始。
常听人感慨,人生如棋,如局。岂不知凡人心机太重,易入歧途,大都想做棋中的圣手,做局中的高人,而结果往往又是臭棋,败局。即使如胡天成般低调而威信高者也免不了被天意捉弄,岂不知生活中“小聪明”总会败给“大智慧”,何为大智慧?胡天成算大智慧吗?实在不敢苟同。
呼天成算是棋中的圣手,局中的高人,但并没有善终,其得了一种怪病。呼国庆没有善终,被局设计,锒铛入狱,虽然被救出狱,但家已裂痕,人已心散。王华欣没有善终,范骡子没有善终,……。当然,处于乱世,怎能一尘不染,而若保持一颗初心,其结果谁又可知呢?倘若呼国庆没有遇见红颜知己亦或不动声色,保持初心,其后来结果谁知道呢?假如呼天成……
小说总归小说,但是读者却不能不细想深思,如何做局外人,如何不复主人翁之后尘。娱乐总归娱乐,却不能一笑而过。
【篇二】小学生阅读《羊的门》有感
文初以描写豫中平原环境开始,引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画面,慢慢地带出呼国庆的故事明线与呼天成的故事暗线,剧情脉络很不错,两条线以时间顺序进行,又互有联系和呼应,双线齐下,营造了流畅的阅读效果。
人物呼国庆的塑造主要还是为了烘托呼天成的存在感而设置,因此在明线故事上的官场斗争方面写得确实较为单薄,有些情节略显生硬,比如范骡子的投诚及叛变,亿元案的出现都有些突兀,但在呼天成形象树立方面将其描写成了一个神一般的人物,在写呼天成如何一步步地完成对呼家堡的全面统治的过程以及风土人情的描写还是有许多亮点的,呼天成通过借孙布袋的脸杀鸡儆猴,再到斗私大会让群众互相批判等一系列的方法,充分地利用了人民对权威和权力的膜拜和人性的自私愚昧,给呼家堡人民完成了一次次彻彻底底的精神洗脑,完全树立了自己的权威,让呼家堡成为了一块硬邦邦的铁板。这对于呼家堡来说,其实就是完全的极权统治,所有权力集于领袖一身,自由在呼家堡形同虚设,有的只是形式上的自由,连想逃离都受到限制。特权只出现在统治阶级,只要呼天成想办,没有办不成的,呼家堡的成败仅系一人。呼天成的成功,最重要的品质不是博学多识,而是其具备强大而持久的意志力,
小说中常常将豫中平原的人们活着的目的是为“气”,但这带来的愚昧、自私的种种奴性在小说中尽览无遗,每个人都打着自己的小九九,一旦涉及自身利益翻起脸比翻书都快,小农意识与复杂的家庭关系交杂在一起,才出现了呼家堡的种种景象。极权政府的出现加剧了这种情况,利用群体意识的传染性进一步强化了人民的奴性,才能够保持人民盲目地拥护和支持领袖,从而达到统治的目的。极权政府看似强大,但根本上是违*发展规律的,会让大众脸谱化,在群体中失去责任感、自尊和自我,容易导致欲望的宣泄,从而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警惕极权主义的危害,这才是作者想在文中警醒世人的目的。
【篇三】小学生阅读《羊的门》有感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官场小说。之前,官场、官员、打官腔这些字眼我似乎从来不会在意,就只有报纸上何人下马、何人上台、何人贪污、何人受勋罢了。
整部小说,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呼家堡上的,林林总总,就是为了突出呼家堡的当家人——呼天成的刻画。呼伯是一个怎样的人?一部书似乎并不足以将他的复杂性表现完全。他,杀伐决断,绝不手软,他因为与秀丫偷情时被狗叫声打断,找个由头将全村的狗全部杀光,;他,提携人才,救人无数,省报副总编、省银行行长、省委组织部干部处长都是曾受过他的帮助。他,手握重权,挥金自如,呼伯的“纸条”是人们最想获得的东西,因为那几个蝌蚪般的字,代表了钱和权;他,生活简朴,谦虚谨慎,呼伯的房子是最简陋的。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呼天成。无疑,呼天成是一个能人,但是他最“能”的,应当还是让全体呼家人,变成了他的“奴隶”。
曾经,呼家人也会质疑、会不满、会反抗,可不知从何时开始,他们渐渐地对胡天成言听计从,最后他就变成了他们的“神”。是从他开大会开始吗?还是“洗手会”?是“民主评议会”?还是“地下村”?呼天成让孙布袋子故意当“贼”,让他讨伐;呼天成开启了人死后授予的传统……无数的会,无数的奖励,无数的惩罚,让胡家堡人,慢慢地成为了以呼天成奖励为天、呼天成的批评为地的人。最后,他们的眼神中便没有了自信,没有了思想,没有了自我。
我一直以为“羊”就是呼天成,他以自己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胡家堡人。可后来,我明白,真正的“羊”是胡家堡人,因为他们没有目的,没有主见,只能被人的鞭子所驱赶,被食物的天然欲望所牵引!而那个牧羊的人,不就是他们的神,呼天成吗?
呼天成牧“人”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收和放,打个巴掌给个甜枣。就是这样浅显的道理,就在呼家堡建立了自己的王国。他聪明吗?比他聪明的人多了,可他就会利用胡家堡人的狭隘的小农意识,那可笑的“面子”,那追逐利益的私心……因为呼天成生于呼家堡,长于呼家堡,他太清楚胡家堡人想要什么了,他们的弱点在哪里。他就在一点一点地试探,一点一点地给糖和巴掌,一点一点地瓦解人们心里的防护墙,唤醒了农民千年来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奴性”。
一个人没有了思想,是可怕的,当一群人没有了思想,就是恐怖的了。胡家堡人,已经变成了一块冰冷的铁块,他们没有了自己的棱角、没有了自己的形状。当村人为了表扬一个个地砍掉自己的手指头,我不寒而栗,这是一种怎样的“奴性”,让人都丢掉了性命和尊严。小说的最后,“在黑暗之中,呼家堡传出了一片震耳欲聋的狗咬声!”这就是胡家堡人奴性的集体爆发!为了心中的神,他们愿意匍匐到他神圣的脚旁,舔一舔他的鞋背!
“我要离开这里。我必须离开这里,我一分钟也不想待下去了。这是一个麻醉人的地方。它不一下子把人杀死,它是用钝刀割你,一点一点地割,一点一点地旋,它让你像傻子一样活着……”谢丽娟仿佛已经看透了这个呼天成地平和世界的背后,暗藏的是怎样的一种危险,所以她要逃,要带着胡国庆逃。这也是这本书里面,难得的思想的觉醒,更是揭示了呼家堡的残忍!他在无形之中变成一个利爪,攀上你的脖颈,慢慢地掐死。
在物质上,呼家堡上升到了平等的境界;可是在思想和民主上,他们只有专制。正是物质的富足,使胡家堡人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羊,是最温顺的,不是吗?